汉中又添一道文化大餐:《张骞传》出版发行

汉中又添一道文化大餐:《张骞传》出版发行

《张骞传》出版发行

正当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伟业,在丝绸古道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而发展得蒸蒸日上的喜庆时刻,众多华人及国际友人亟需全方位考察,了解“丝绸之父”张骞的光辉业绩,以学习,弘扬其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原汉中日报资深编辑王祥玉先生携其女儿王倩(西工大教师)及时向世人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张骞传》。这是一部释放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长篇历史小说,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骞是从陕南汉中郡城固县走出的一位勤劳善良、诚实厚道且深受传统美德熏陶教育的普通农民。由马夫当上郎官后表现出殊异之才,奉汉武帝之命先后两使西域,推行汉朝和平外交政策,宣扬东方文明礼仪,传播朝廷“勤远略,安天下”的大志宏图。所到之处坦诚交友,互相尊重广结盟邦,扶助弱小攻击匈奴。因功高誉远被封为博望侯,大行令而位列九卿,成为我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杰出外交家、探险和农学家。

读完此传,张骞为报效祖国,解救民族危难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精神;勇于开拓、探险、追求但又能踏实苦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忍辱负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会让我们热血沸腾、心灵震动,立即产生一种为两千多年前就已闻名世界,迄今依然光芒四射的张骞先贤永远骄傲,千古自豪。(王雷)

汉中又添一道文化大餐:《张骞传》出版发行

《张骞传》作者:王倩 王祥玉

《张骞传》后记

作者:王祥玉

张骞一生,辉煌耀眼。丰功伟绩,光耀千古。

基于对张骞的崇敬,《张骞传》是在张骞精神的激励下完成的。本书资料来自《史记》、《汉书》,以及张骞故里的民间史料。由于正史中关于张骞的记载相对简略,民间史料便成为本书编写的有力补充。张骞为汉中城固人,作为他的乡党,笔者在收集关于这位博望侯的民间史料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动笔前,笔者曾三次深入张骞故里进行调查、探访,特别拜访了张骞后裔张建才先生。张建才先生德高望重,对祖先的事迹了然于胸,提供了众多珍贵的线索和资料,在走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了关于张骞的众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并将其进行艺术加工,用于本书的创作,努力在保证正史所记载的张骞的真实事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融合各地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使书中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情节更加紧凑丰富,完整地展现张骞的传奇一生。本书中出现的与张骞有关而未见于正史的一些内容,如张骞父亲的名讳、培育黑米、行商夜郎以及归乡酿酒的情节,即取材于民间史料。

完成书稿所遇到的困难,既不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推敲安排,也不是因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时空的遥远而产生的语言交流障碍,而是张骞面临三次“必杀”的严峻时刻,为什么都能化险为夷、保全性命而继续完成它的未竟事业。

他第一次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截获,但都未遭杀害,反而成为一个受全世界拥护爱戴的大英雄。

单于不杀他,只做了扣留草原的处置,还选美女赐婚为妻并生下儿子,明眼人都会看出,这是用美人计瓦解他的斗志。十年后他伺机逃走,继续西行寻访月氏,返回途中又被擒俘,还是未杀,软禁如前。

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真实,是作者体验感悟后的生活真实,并非生活原型的照相翻版,更不是主观臆造。在某些电视剧中,当匈奴首次截俘张骞要杀他时,他大喊:“我是通商使者,杀我冤枉。”不要说匈奴人不相信,即使不杀他,回国后也可能会被汉武帝以“辱使命,丧国格”处斩。另一部电视剧写张骞二次被俘受审,单于说:“寡人完全应当将你斩首。”张骞急忙跪伏在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请大王开恩。”单于咳嗽了两声,气喘吁吁地说道:“我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这辈子杀人太多,念你去西域前还能给我留书谢罪,的确是个忠厚老实、谦诚有信之人,我今免你一死。”

这不是生活真实,也非艺术真实。与其说歌颂张骞,倒不如说贬低了张骞。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的确感到头疼,颇费了周折。为什么单于两次不杀张骞?这只能从张骞身上找原因。他是从陕南汉中郡城固县走出的一位勤劳善良、诚实厚道且深受传统美德熏陶教育的普通农民,从小到大,农民本色从未改变。被匈奴扣押十年,一旦逃离,常人会逃回汉朝,而他继续西行,可见忠君爱国的意志何等强韧坚定。《史记》中写道:“(匈奴单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张骞到大宛,人地两生。大宛人却热情地将他送至康居,就像接力传递,康居人又护送他抵达月氏。大宛、康居都知道他是来自匈奴的逃亡者,完全可以把他送回匈奴。匈奴是北方的强势力量,这样做有利于各自的国家。然而,他们按张骞的所愿而为,此刻,张骞的人格魅力光芒四射。司马迁又写道:“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顽强刚毅自不待言,否则怎么会凭自己的双脚踏出丝绸古道?宽大信人是说他性格宽厚开朗,信他人,也被他人所信。不单为他人所信,更得到他人爱戴。

在异族密居地区奔波跋涉,心存疑虑反而不安全。对待语言和习俗不同的人们,最利于沟通的就是“人格”二字。从素不相识的人群中经过,获取他们的爱戴等于拿到了通行证。张骞憧憬西域,立志报效国家,是汉武帝选拔实施“勤远略,安天下”的最佳人才,此乃“时势造英雄”也。

回归长安后,张骞提供的西域情报为汉朝反击匈奴、扩展版图、经营西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随卫青、霍去病攻伐匈奴再立战功,位封博望侯。但翌年随李广将军远征,途中因故延误军机,又面临第三次斩首。经文武大臣竭力周旋,最后被削去爵位,万幸生命无恙。看来连皇帝也不忍心杀他,仍然是以个人魅力征服了最高统治者。

不久,他恢复了名誉、地位,以中郎将身份奉命二使西域,直奔乌孙。回归 后被任命为大行令(相当于外交大臣),俸禄两千石,位列九卿。张骞去世后,汉朝使节出使外国,依然打着博望侯的旗号。无论哪个国家,只要听到张骞的名字,立刻消除戒备,用热情、敬仰和钦佩的姿态与之交往并称兄道弟。

由此推测,张骞之所以为汉皇及西域各国所爱所敬,根本原因是他对职责的执着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这也是他数次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动力,是他“敢为天下先”的赴汤蹈火和九死一生却百折不回的英雄本性使然。

这就是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张骞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可化危难为吉祥,变沮丧为坚强,把排斥变包容,将仇人变朋友。

“众里寻他千百度”,笔者终于找到了张骞的人格魅力闪光点,并把它作为这部传记的灵魂。

汉中又添一道文化大餐:《张骞传》出版发行

作家:王祥玉

地址:汉中市汉台区风景路天河小区

电话:13309164432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0-02-06 00:00
下一篇 2020-04-08 16: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