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土专家”撑起一片天

8383f6ec819963d86b4621f98284fb26.jpeg

六月十八日,留坝县“土专家”朱涛正在武关驿镇河口村的养蜂基地里,取出活框察看蜂群产蜜情况。

记者 陆晟文/图

“这个活框养蜂和咱传统的‘棒棒桶’养蜂有很大不同。”6月18日,在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土专家”朱涛耐心地指导着村民鲜宝成,“你别光看它产量高,活框饲养对技术要求很高,而且重在管理。比如现在是大流蜜期,怎么才能让蜂蜜高产?夏季蜂蜜生产环节该注意些什么?这里面讲究可多哩。”

在朱涛的指导下,鲜宝成一点一点完成摇蜜的工序。琥珀般的蜂蜜静静地沉在桶底。鲜宝成看着这些蜜,露出了微笑。

在留坝,活跃着许多像朱涛这样自学成才的“土专家”,他们发挥了“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人才效应,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土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这肯定得自己上手养才知道嘛!”回首自学技术的道路,朱涛感慨万千。2010年,他开始绕开传统“棒棒桶”老式养蜂,进行活框饲养,一路上遇到不少困难。通过自己学习,解决困难,总结经验教训,这是成长为“土专家”的必由之路。

“活框养蜂相当于人工给土蜂筑巢基,可以缩短产蜜周期;完了蜂巢还能重复利用,不像传统养法那样毁巢取蜜。所以活框养蜂的年产量远高于‘棒棒桶’养殖。”朱涛介绍,对农户而言,活框养蜂的经济效益是“棒棒蜜”的2倍以上。

高收益有高门槛。活框养蜂的第一年,朱涛的十来群蜂过冬之后只剩下一群。后来,他又将蜜蜂从木头段子里移动到活框方箱里。土蜂难以适应“新家”,纷纷出逃。这让朱涛傻了眼,“不念旧情”的土蜂给他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痛定思痛的朱涛自己翻书、上网查资料,后来学会了如何让蜜蜂安全越冬和过箱技术要点,这下可以让土蜂安稳地待在活框方箱里了。“想要做好活框养蜂,管理技术一定得扎实,活框饲养跟‘棒棒桶’养殖截然不同。”这是朱涛的经验之谈。

随后,朱涛一有空就研究养蜂技术,春夏秋冬的针对管护,晴雨风霜的饲养方法,他都熟记于心。办公室里十几本大部头的养蜂专业书籍,朱涛统统嚼烂吃透。他的养蜂技术甚至走在了整个留坝前面,被聘为县上的养蜂技术员。

“田秀才”的“大用处”

留坝县山城农特产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杨茂华,是留坝县远近闻名的“田秀才”。

杨茂华的技术知识,一半来自留坝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一半来自自己的实践。为了搞清楚鸡生病的原因,他穿上一次性防护服,自己解剖小鸡查找病灶。

“我弄明白了,就能和大伙说一声,大家都注意下。”杨茂华说,留坝县山城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带动着当地合作社、散户共40多个养鸡场,里面还有不少是扶贫产业,责任重大。

有了这份责任,杨茂华就在微信群里开起了免费的“养鸡云诊所”。鸡不睁眼、不吃食、走路歪……这些问题,只要农户们在群里提出并且提供照片,他都乐于帮忙解决。“县上的农业技术指导部门毕竟精力有限,我们带动的养殖户,我们就得负责。”杨茂华说。

前些日子留坝遭受暴雨侵袭,杨茂华每天都要在微信群里叮嘱大家“防止鸡感冒”“注意饲料霉变、饮水不卫生”等养殖要点。

“像杨茂华这样的‘田秀才’,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帮助很大,是我们工作中的有力补充。”留坝县畜牧中心副主任李旭说,“有这些‘田秀才’帮助推动技术下沉,近三四年,我们留坝土鸡的全年养殖量翻了一番。”

田间地头的“技术论坛”

在留坝县江口镇,磨坪村的杨林禄、锅厂村的胡建斌两人经常跑到彼此的香菇大棚里串门,互相看长势、学技术。

6月16日,胡建斌走进杨林禄的香菇大棚,看到杨林禄正在给菌筒浇水。“老杨,我的夏菇长第二茬了,你的第一茬怎么还没出菇?”胡建斌问。

“我按照讲座上说的,出菇期每天都浇水,也不知道为啥,菌筒就是不出菇。”杨林禄也摸不清楚状况,“往年也是这样做的呀。”

胡建斌打开手机的灯光,和杨林禄翻开菌筒,发现菌筒下方有些霉点。“老杨,你说会不会这两天雨太大,你水浇太多了?”他推测了大致情况,让杨林禄把菌筒和菌筒之间的距离挪大一点,加强通风。果不其然,没两天,杨林禄的菌筒就陆续出菇了。

杨林禄参加县上香菇种植技术培训的机会多,听的讲座也多。胡建斌因为生意比较忙,常常让杨林禄听了讲座回来,讲给他听。

茶余饭后,总能见到他俩走在路上相互讨论的身影。“大家没事都爱讨论,在我大棚里务工的农户,也能说出不少香菇种植的知识哩。”胡建斌说。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0-06-24 11:42
下一篇 2020-06-24 11: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