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引水水利工程
是什么样的呢?
在汉中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
有一杨填堰
堰头堰坝,为南宋所筑
原系土石修筑
后经历代维修全部改为石头垒成
其堰坝通长120米,通宽5米,通高2米
堰头通长25米,通宽6米,高5米
堰虽不长
但一直为城固洋县人民所使用
南宋前此堰为张良渠
相传为汉代箫何、曹参所修
是为发展农业、扩大生产
保障军队供给所建
南宋时抗金名将杨从仪任洋州知州
看到洋州城西湑水河东岸有八堰
久废不治
他发动群众,大兴水利
发展农业,造福人民
尤其对张良渠大加修浚
率工将渠裁弯取直
绕宝山,过留村,下达洋县境
灌溉洋州、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
其自赋诗“拆屋变成河,恩多怨亦多,
当知千载后,恩怨俱消磨”
足见当时工程之艰辛
为纪念杨从仪
此渠后改称杨填堰
元、明、清各代不断整修
灌溉面积有所扩大
民国37年(1948)杨填堰纳入湑惠渠灌区
后因供水不足
城、洋2县又于1952年联合从旧堰引水
灌溉马畅以西水田3183亩
“八五”(1991一1995)期间
盆地丘陵开发建设工程中
将引水枢纽均改建为固定堰坝
加固衬砌干渠11公里
配套建筑物15座
至1995年,灌溉面积1.15万亩
杨填堰是汉中市地区比较早的水利建设之一
在我国水利史上有一定价值
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知友们有没有为大汉中骄傲起来呀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