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 关于七夕民俗 您知道哪些?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或七姐诞。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

微信图片_20220803101751.png

七夕的起源

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

西汉的《西京杂记》有如下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七夕节的最早记载。但其实《西京杂记》作为一部小说集,不足以作为史料证据。更可信的是东汉的《四民月令》,最早记述了百姓在七月七日曝晒书籍,衣物的习俗。

古人为何祭织女

织女星是七月纺织之月的标志星,被视之为天上的织女之神,也是满天繁星中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古代女子祈求她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思,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并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七夕的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供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吃什么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很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配上时令瓜果,一边观星,一边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酥糖

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在七夕会制作一些代表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8-03 09:14
下一篇 2022-08-03 10:58

相关推荐

  • 勉县阜川镇骆驼项村金丝皇菊喜获丰收

    近日,勉县阜川镇骆驼项村生态种植项目大棚里的金丝皇菊喜获丰收。目前,该基地已采摘六百余斤,预计总共能收获二千多斤,收入六十多万元,为村级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0-11-19
  • 这些考试时间表定了!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大家关心的考试时间表定了!202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工作计划 如遇…

    2023-01-18
  • 汉中市本轮疫情首批2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3月22日,我市本轮疫情首批2名新冠肺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于当日下午正式出院。 本次治愈出院的患者中,1名轻型、1名普通型,年龄最大为51岁。入院后,专家组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病况,…

    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