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寺镇在清代曾经设立过略阳分县,和分县衙并存的还有一座香火旺盛的观音寺。后来因为战乱和人为破坏,观音古寺已无迹可寻,只留下有关寺庙的“僧侣九十九,差一不足百”和“塔院”民间传说。没想到,这个困惑多年的谜团,近期被无意间解开了。
近日,观音寺镇一干部在入户走访时,无意间听村民说到某处地名叫“塔院”,地表有破旧石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顺着村民指示的方向寻查,镇村勘查后果然发现了大量散落的、半隐土下的石材。
据查,这些现场散落的石料共有四段,其中两段为六角单檐石材,其余两段为圆柱形石材,另有石质雕花石材一块、浮雕六边形基座石料数块。在现场还发现被拆解的地宫石门一扇,石门楣一根,上刻“木本水源”四字。尤其是地宫石门,其上不仅雕刻有金童玉女浮雕图案,还刻有铭文。这些取自观音寺本地的花岗岩石材石质坚硬,其上浮雕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图案传神。
据我县文史研究者马爱平现场考证,这些石料应该就是被毁掉的观音寺佛塔构件。根据这些石料的外观尺寸和造型,现初步断定,观音寺佛塔其形制是石质楼阁式塔类,塔的整体高度应该在3米至4米左右,根据现场环境判断,在其周围应该还有其余石质塔身、宝顶、刹尖等构件存在。
根据铭文得知,目前发现的这一座佛塔就是公元1842年,清道光22年观音寺僧人为寺里圆寂的法崇和尚所建真身佛塔。而且通过这些石材的形制和规模推断,这座佛塔应该在5层到7层左右,由此可见这位法号为“法崇”的僧人当时的地位不低。
又据当地年长者讲述,观音寺塔院原先有砖制佛塔4座和石制佛塔两座,近代因为历史原因全部遭到捣毁。而法崇真身塔下地宫的发现则缘于旧年村民建房,地宫内物品亦至于流失,于今只留有石制墓门和门楣石条。
观音寺的石质佛塔出现,是继略阳县铁佛寺之后的第二座佛塔,在陕南亦属少见,有着较大的研究意义。目前,观音寺镇政府目前已经向县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希望尽快对观音寺辖区发现的古迹进行保护和研究,希冀还原古塔风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