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博,男,1977年12月生,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干部。
1997年,何祥博毕业后分配到佛坪保护区基层保护站工作,那时保护站不通公路、没有电,更没有网络和电话,和外界的唯一联系是一台手摇电台,通过电台每天定时和管理局联系,汇报工作。如果家中有事,则需要步行2个多小时到七八公里外的乡镇才能同家中通上电话。
在基层工作,寂寞始终是最大的敌人,当时陕西电视台有位导演从西安过来体验生活,拍一期节目,计划是在站上待十天,可待到第五天就待不住了!“这里感觉五天以前是天堂,五天以后就是地狱。”他说。
何祥博在野外巡护
保护站枯燥、乏味的生活并没有阻挡何祥博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只要有机会他就和其他工作人员或到保护站的科研人员巡山,向他们请教植物、动物等方面知识,渐渐地他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向导,更成为野外巡护和专项调查的专业人员。
2000年,何祥博作为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主力队员参加陕西省大熊猫普查。2012年,作为大熊猫调查专家参加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足迹遍布陕西佛坪保护区沟沟坎坎和陕西大部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土专家”。
何祥博收集熊猫粪便
野外工作最危险的是在悬崖峭壁边行走脚底打滑,他经历过两次,一次是在冰雪覆盖的冬末春初从8米高的溜石皮滑入1米多深冰冷刺骨的水潭,全身湿透,冻得打冷战,扭干衣服将剩下5小时的调查做完,晚上回到营地上吐下泻,水都喝不进,第二天被人背到10公里以外打点滴;另一次日常巡护,当翻越一处悬崖峭壁时,手里抓的一大把秦岭箭竹突然脱落,从近60度石皮上滑下去,他用手臂使劲贴着石皮,增加摩擦力,最后终于在近30米高的悬崖边停下,胳膊上的衣服全部磨烂,手臂血肉模糊,同伴吓得面无血色。
这些都阻挡不住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依然喜欢巡山,喜欢探寻四季带给一草一木的变化,喜欢探寻每一个生灵;每一次巡护时排除一个危害野生动物的隐患(如钢丝套),或没有发现干扰野生动物隐患就感觉收获满满;在森林防火期通过入村入户宣传,通过严控关键地段、关键人群、关键时段保证资源安全就感觉不辱使命。
他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获得省林业系统先进个人2次,厅直属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次,局级年度先进个人11次。
何祥博观察野生熊猫
与大熊猫朝夕相伴的日子,不但让他彻底爱上了这样一个憨态可掬的物种,更激发了他不断求索、挑战自我的勇气。
1997年他从陕西省林业学校中专毕业,在校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2002年通过专升本考试取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文凭;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硕士学位,一路奋斗,高歌奋进,不断在认知研究领域攀登科学的高峰。
硕士学位拿到后,何祥博也彷徨过,想留在大城市,与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但纠结矛盾后,他依然选择坚守初心,回到佛坪、回到大山、回到保护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熊猫守护者”。
何祥博接受采访
基层简单枯燥的生活,使何祥博养成了爱读书、好学习、勤思考的习惯。他利用自身优势和便利条件,积极参与大熊猫主食竹、种群动态、扩算规律、栖息地适宜性、微生境以及羚牛、金丝猴生境选择和种群动态等多方面研究。
先后主持科研课题3项,参与科研课题7项,其中6项获得陕西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2次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美国国家动物园保护与研究中心项目组邀请担任GIS培训教员;1次应中国科协邀请在第53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作专题报告;2016年12月被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聘任为客座副研究员,逐渐成为佛坪保护区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