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蓝、秦巴绿、汉水清,这就是底气!

汉中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

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国家和

全省的生态环境大局

image.png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两山”理念,牢记秦岭生态保护“国之大者”,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之路。

image.png

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循环发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十三五”以来,我市先后制定环保工作文件37个,启动实施了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汉中市环境保护督察巡查方案》,督促县区切实履行好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把手负责”“一岗双责”。清理取缔和整改“散乱污”企业515户,淘汰落后产能285万吨左右,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9865户69803人,拆改燃煤锅炉1053台,年消减煤炭使用量4.29万吨,淘汰黄标车4万辆,秸秆禁烧率达95%以上,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8%。

  全力扛牢生态环保之责。大力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行动,扎实开展大气污染“冬病夏治”“5+1”治水等专项行动,持续整治秦巴区域“五乱”问题。特别是,坚决整治秦岭区域118座小水电站,确保如期拆除、退出、整改到位;关闭各类矿山315个,39个涉保护区采矿、探矿权通过分类处置全部退出,544个矿山开采点位基本治理到位、恢复面积736公顷;37个沿汉江重点镇38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通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9%,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城市。

  倾力打造最严环保执法区。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并刚性执行。加快智慧环保建设,依托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现全领域、全时段、全过程自动化监测。严格实行排污许可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坚决守护美丽家园。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先行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image.png

深入践行“两山论” 聚焦高质量发展 建设区域生态经济中心

  构建“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即建设区域生态经济中心,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绿色制造业示范基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打造生态经济的汉中样板,协同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形成秦巴地区生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研学科创中心,就是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建立研学科创大基地、大平台,形成辐射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教育中心、科创中心、双创人才基地,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动力引擎;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就是做强金融平台,创新金融模式,做大金融规模,优化金融生态,提升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建设国际人文交流高地,就是充分挖掘汉中文化、旅游、研学、康养、体育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国际汉文化交流中心、全域旅游示范市、绿色康养之都、体育休闲运动之域;建设区域内外开放高地,就是以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先行区为抓手,主动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助力区域发展合作共赢。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就是以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开拓大市场、大市场催生大商圈,加快形成立体化交通枢纽、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和商贸中心。

image.png

坚持生态立市 实体经济兴市 绿色制造业强市

  紧紧围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六大重点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去年申报陕南绿色循环发展项目66个,总投资近56.5亿元。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治理整顿,积极落实节能环保措施,大力推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业,新创建龙头山等5家生态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率先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创建各级绿色学校142所、市级生态镇村63个、绿色文明单位22家,培树绿色家庭典型36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注重规划管理,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之城。全市将“高科技、大生态、厚文化、国际范”有机结合,构建城市动力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高端品牌,实现腾笼换鸟、提质增效。深化“三生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公园城市形态,打造人城景业高度和谐的生态之城。塑造城市精神内核,坚持以文化人、文旅融合,打响“汉水之源·汉人老家”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增强现代气息,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宜居之地、魅力之城、时尚之都。

  推进全域大花园建设。坚持处理好城镇与乡村的关系,着力打造公园城市,推进城市“净水、增绿、置景”计划,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步伐,抓好入城路口景观改造、天汉大道综合整治和绿色生态网络建设,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公园城市样板。着力建设活力集镇,每个镇办要建立环卫中心,探索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营,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着力绘就美丽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推进“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强数字乡村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下乡,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乘风破浪谱写新篇。我市不仅拥有绿色发展的底气、更有绿色崛起的路径,汉天蓝、秦巴绿、汉水清成为跨越发展的永恒坚守。未来,我市将继续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循环发展定位,当好生态卫士,护好绿水青山,让秦岭巴山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将汉中打造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百姓拥有高品质生活的生态宜居之都。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1-08-16 16:29
下一篇 2021-08-17 09: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