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南郑区汉山街道汉山公馆周家坪路上,“非遗中国年·社火闹元宵”巡演活动火热登场。一时间,锣鼓喧天,号子嘹亮,喝彩声连绵不绝。长达一公里的社火游演队伍浩浩荡荡,舞狮翻腾、采莲船摇曳、高跷起舞、秧歌欢腾,各式表演精彩纷呈,整个街区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在这支社火表演队伍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尤为引人注目。他们身着绚丽的表演服饰,高高地站在悬台之上,有的威武严肃,有的灵动俏皮,全神贯注地演绎着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协税社火,作为一项拥有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孩子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让这一老传统焕发新生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南郑区协税镇的新老传承人,聆听他们讲述如何让协税社火继续璀璨夺目。
协税社火代代相传
南郑协税社火历史悠久,民间有“兴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的说法。它是一种集装扮、造型与技巧表演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通过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和精心地构思,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体系,以其雄浑、奇特、惊险、有趣、美丽、竞技等特点惊艳世人。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说起耍社火,人人有一手!一说要耍社火,男女老少齐上阵。今天来参加表演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才3岁半。大家农忙时干活,农闲时就排练,就等着过年期间大展身手呢!”协税社火协会理事王明显告诉记者,协税社火之所以能千年流传,离不开当地浓厚的“耍社火”氛围。 30岁的史彤平时和家人生活在重庆,但每年过年返乡探亲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参与到社火表演中。“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上悬台表演,后来学会了踩高跷、敲锣鼓。今年回来,我和乡亲们一起耍狮子。”史彤深情地说,社火是家乡文化的象征,寄托着他浓浓的乡愁。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社火的魅力,让这项非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小小传承人承载大希望
活动现场,小演员们像叠罗汉一样,三五层甚至五六层地“悬”在空中。随着芯子车的移动,他们摇摇摆摆、前俯后仰,长袍大袖随风飘扬,场面惊险而又奇妙。当天,协税镇共有11位儿童演员参与表演,年龄最小的仅3岁半,最大的也只有6岁。
史彤的儿子史沐恩是当天最小的演员,虽然年仅3岁半,但这已是他第二次登上悬台了。早上7点,他就起床化妆、试戏服;11点,穿上纸尿裤被固定在悬台上;12点,正式表演开始。王明显告诉记者,千年来,社火一直承载着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民俗功能,家长们都非常积极地让孩子参与进来,在协税镇浓厚的社火文化氛围熏陶下,孩子们也都乐于尝试。 “我们的社火表演要兴旺发达、传承下去,未来都寄托在这些小小传承人的身上。”王明显感慨地说。由于协税镇当地拥有良好的“耍社火”氛围,传承人的培养相对顺利。社火协会鼓励老一辈社火艺人广收徒弟,对有潜力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定期开展培训班,通过言传身教将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
创新发展
老传统焕发新生机
令人欣喜的是,在当下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传统社火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全新姿态闯入大众视野。尤其是那些萌态可掬的小演员们,更是成为了网络流量的焦点。相关视频一经发布,点赞量与关注度便迅速飙升。这为社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协税镇村民张自迁就紧跟这一短视频风潮,拍摄创作了近百条社火萌娃系列短视频。每一条视频的浏览量都破万次,无数网友被这些孩子深深打动。评论区里满是温馨的留言:“看着这些小可爱,仿佛找回了小时候过年的热闹劲儿,这就是传统的魅力啊!”“小家伙们太敬业了,为传承传统文化点赞!希望他们一直坚持下去!” 从乡村到城市,从线下到线上,社火萌娃们掀起的流量风暴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社火的传承轨迹。协税社火协会受此启发,开始主动与短视频创作者合作,精心策划拍摄内容,进一步挖掘社火中的趣味亮点。 “未来,我们还将尝试把当代流行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传统社火表演,如结合街舞动作设计舞蹈环节,或是参考热门影视剧情节编排故事脚本,使社火表演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王明显说。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