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山中的雾霭为树木和村庄披上一层柔和的轻纱。时不时从远方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在绿水青山间显得格外悠扬。这是“东方宝石”朱鹮的叫声。40多年前,正是这种鸟鸣引导着人们在洋县八里关镇姚家沟村与朱鹮“重逢”。
朱鹮,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6000万年。然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81年的5月23日,科学家在秦岭深处的小山村——姚家沟村,找到了全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由此,拉开了朱鹮拯救与保护的序幕。从“发现”到“保护”,由“繁衍”到“复兴”,历经40多年艰辛,中国谱写出人类历史上拯救濒危物种的盛世华章,成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的经典范例。
朱鹮,和美、高远、友爱。8月2日—4日,以朱鹮为题材的舞剧《朱鹮》走过辉煌十年,再次“飞”回故乡,在汉中翩翩起舞。同一时间段,两场以朱鹮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分别在日本大阪和韩国首尔举行。
从孤羽7只到万鹮竞翔,从踪迹难觅到近在咫尺。今天,从秦岭一隅到世界各地,吉祥鸟再次翱翔天际。
8月2日,天汉大剧院迎来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回家之旅的盛大开幕。
经过长达四年的创排之路,舞剧《朱鹮》于2014年问世首演。它艺术化再现了朱鹮从古至今的生存状态,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同时,将朱鹮的命运放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通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历史框架,以朱鹮如何慢慢“绝迹”和人类情感、态度上的变化,表达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对于地球的敬畏。
首演至今,舞剧《朱鹮》在国内外上演380余场。2021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更是凭借5分30秒的片段表演,戳中了全中国乃至世界的审美点,随即“朱鹮绝美”一词冲上热搜。
如今,这部作品走过辉煌的十年,回到最初的起点,带着历经岁月沉淀后更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在汉中演出前夕,上海歌舞团的演职人员踏上了前往朱鹮之乡——洋县的旅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探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海歌舞团的演职人员在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朱鹮保护故事。 滨江新区供图
大部分演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只与他们舞蹈生涯息息相关的鸟。一名演员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朱鹮如何在模拟的自然环境中学习生存技能,如何展翅高飞,如何在天地间自由舞蹈,生命在以最温柔的方式被呵护与期待。”
对于“鹮仙”饰演者朱洁静来说,这里是无比熟悉的地方。创作初期,她和主创团队曾数次赴洋县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积淀,她与这片土地延续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这是老天给我的礼物。能在茫茫人海中,选中我作为它的‘载体’,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她感慨地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不仅深入研究了朱鹮的习性,还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与角色融为一体,让观众感受到朱鹮的灵动与美丽。
演出当晚,天汉大剧院座无虚席。当舞台灯光亮起,一个关于爱与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缓缓展开。舞者们在舞台上,用身体语言诠释着朱鹮的优雅与脆弱,每一次跳跃,每一个转身,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生存与希望的故事。
“他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与观众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珍视。”从郑州赶来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因为这部舞剧,她第一次了解到朱鹮,此次来汉中,她更加深入了解到这些年朱鹮的保护历程,了解到一代又一代“牧鹮人”的努力和付出。
“舞剧中一只只‘朱鹮’美丽、优雅、灵动,我一直想看一眼真正的朱鹮。曾经以为只会在保护区看见,没想到在离城区不远的稻田里都能看到它们的倩影。”来自上海的观众许先生说,第一次来汉中他就爱上了这里的环境,计划带家人再次来旅行。
作为洋县人,肖一凡是听着朱鹮的故事长大的,在他心中,朱鹮一直是引以为傲的家乡名片,当他看到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舞者时,内心感到无比震撼。他说:“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也一直被身边的故事耳濡目染,在这场精彩的艺术表演中,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演员们的精湛表达,让我感觉完成了‘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的教育闭环,我为和朱鹮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而感到自豪。”
千山万径,共觅朱颜,世代栖息在汉中的朱鹮,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名片。为进一步扩大朱鹮IP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滨江新区精心策划筹备了“朱鹮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通过舞蹈、油画、摄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开展了朱鹮保护历程公益展、朱鹮保护分享会、舞剧《朱鹮》十周年回顾展、舞剧《朱鹮》主创分享会、鹮归故乡·晏子生态油画展、生态油画创作分享会、朱鹮摄影展等活动。
朱鹮归,万客来。8月2日至4日舞剧《朱鹮》连演4场、场场爆满,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艺术不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激发了人们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8月5日“朱鹮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圆满落幕,各渠道参与人数逾10万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朱鹮、热爱上朱鹮。
▲舞剧《朱鹮》表演片段。 滨江新区供图
百场如一、十年如一。舞剧《朱鹮》从汉中起舞到世界展翅,再到如今回到原点,也意味着一段新“旅程”的开始。祝福《朱鹮》这只美丽的“鸟”,承载希望和梦想,继续振翅飞翔。
8月2日、8月3日,两场以朱鹮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活动分别在日本大阪和韩国首尔举行。
在由中国外文局兰花奖秘书处、中国驻大阪总领馆联合举办的“兰之约:全球文明对话行”系列活动上,我市作为主办方之一,将一封饱含情谊的信件带到了活动现场并展出。
“残暑未尽秋已至,很高兴您还一如往日强健,为保护朱鹮而奔走。我回国后,仍然每日挂念着在洋县三岔河村所受到的照顾。洋县送来的一对年幼朱鹮——‘龙龙’和‘凤凤’将于9月27日移送至日本佐渡朱鹮保护中心,我非常高兴。朱鹮的交流或许会跨越未来,助力于中日友好关系的结交。”
这封30年前由日本专家村本义雄写给我市朱鹮保护专家翟天庆的信件“跨越未来”,见证了中日民心相通、合作保护朱鹮的历程。
朱鹮作为友好“使者”,飞出秦岭、跨越国门,不断加深中日韩三国合作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在中日韩地方政府和民间交流中架起了友谊互信的桥梁。这一切要从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我市洋县八里关镇姚家沟被发现说起。
视朱鹮为圣鸟的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1981年1月,日本将境内残存的5只野生朱鹮全部捕捉进行“紧急抢救”,但这依然未能改变日本朱鹮走向灭绝的命运。洋县发现野生朱鹮的好消息传到日本,两国立即确立协力拯救朱鹮的意向。1985年6月,中日签署了《中日共同保护研究朱鹮会议纪要》,翻开了两国联合保护朱鹮的崭新篇章,也拉开了我国以朱鹮为媒介传递友好与和平理念的序幕。
多年来,我国陆续向日本赠送多只朱鹮,双方互派保护人员传授、研修繁育技术。如今,日本佐渡朱鹮保护中心不仅掌握了朱鹮人工繁殖技术,还在中国之外建立起了新的朱鹮人工种群,把洋县的朱鹮血脉撒向了日本。
朱鹮东渡日本成功繁衍生息,让国际间以朱鹮为媒的交流愈发频繁。2008年,我国把两只以洋县地名命名的朱鹮“洋州”“龙亭”赠送给韩国,2013年,再次向韩国赠送两只名叫“金水”和“白石”的雄性朱鹮。2021年,韩国牛浦朱鹮复原中心一对2019年放飞野外的朱鹮自然孵化出了两只小朱鹮,这是自1979年以来朱鹮在韩国首次野外孵化成功,我国传授的饲养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朱鹮主题摄影作品得到日方嘉宾、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受访者供图
在共同保护朱鹮的过程中,友好交流也开始向经济、人文、民间和政府多维度延伸。
1998年6月,洋县南街小学等三所学校与日本新穗小学、行谷小学、新穗中学共同签署《姊妹学校友好交流协议书》。2018年5月,以“朱鹮之缘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朱鹮国际论坛在洋县成功举办并达成多项共识,有力推动有机产业、生态旅游交流与发展。2019年6月,以“友好之轮和美世界”为主题的朱鹮文化展于G20大阪峰会期间在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馆开幕,朱鹮再一次作为友好使者飞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
▲我市民间艺人、非遗研学人李鹏伟(右一)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向嘉宾介绍带有汉中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 受访者供图
“我来自朱鹮的故乡——中国汉中。”在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单位主办的“文明的故事”中韩青年交流会暨“交相辉映:中韩时装艺术交流文献展”上,来自我市民间艺人、非遗研学人李鹏伟在交流发言中的自我介绍,引发了现场阵阵掌声。李鹏伟此行带去了150件极具汉中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和文创产品。其中,以蚕茧为原料创作出的朱鹮文创产品,或振翮高飞或敛翅休憩,与融合汉中“文化符号”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元素和剪纸、蜡染两种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工艺美术作品摆放在一起,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和媒体的目光。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看到在河塘中嬉戏,展现出优美身姿的朱鹮,诗人张籍写下诗句,永远定格下这一动人的自然画卷。
千年往事如飞鸟。目前,亚洲所有的朱鹮都来自中国、出自洋县。在我国的技术帮助下,日本、韩国建立人工种群基地20余处,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1万只,朱鹮保护国际合作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朱鹮作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从孤羽7只到万鸟竞翔,朱鹮保护不仅创造了生态奇迹,也向世界传递着美美与共的和谐理念。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