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建设文化强市,汉中这样做→

编者按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就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发挥博物馆作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生态公园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就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等提出殷切希望,祝汉中的父老乡亲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饱含着对汉中的似海深情、对天汉儿女的如山厚爱、对汉中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汉中奋进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市人民奋勇前进注入了力量源泉。

一年来,全市上下把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历史文化传承展现新成效,生态城市建设绘就新画卷,市民“幸福园”增添新活力,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温暖的回响”系列主题报道,全方位展示天汉儿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同心向党、团结奋进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激发全市干部群众以感恩之情、奋进之志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凝聚起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的强大合力。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年来,我市锚定“绿色循环 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保护焕活文化遗产 传承赓续历史文脉

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建设文化强市,汉中这样做→

▲ 汉中市博物馆望江楼。(汉中市博物馆供图)

汉中,“秦之咽喉”“蜀之门户”,刘邦在此起兵逐鹿中原,诸葛亮屯兵此地、北伐曹魏,张骞从这里开启凿空之旅……奔流不息的汉江穿城而过,孕育出悠长厚重的汉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广袤的天汉大地上,文物资源星罗棋布,绵延于岁月长河中。

谈保护守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亮点纷呈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近年来文化遗产工作大力开展,文物保护不再“深待闺中”,而是“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增强了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殷殷寄语,擎画未来。去年8月至今,市博物馆共接待游客82.71万人次,人工讲解7289批次,比2019年增长82%,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中华文明。同时,该馆文物保护工作也在持续“上新”。去年年底,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启动。第一期工作中,工作人员对全市近300件珍贵文物进行二维、三维数字采集,为日后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对文物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作准备。由于文物纹饰图案、文字、工艺不同,最多时,工作人员给一件文物拍摄了1600张照片,全方位记录细节。

追寻沉睡历史,守护天汉文脉。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伴随无人机的嗡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汉中普查队队员将测绘杆当“手杖”,从平地走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野间,用脚步丈量每一处文物点。“文物普查涵盖对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普查、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整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从而客观掌握文物资源的基本状况,为后续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普查队副队长陈伟介绍,目前,留坝县、汉台区、南郑区的实地普查工作已初步完成。

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建设文化强市,汉中这样做→

据了解,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张骞墓)、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五门堰、山河堰、杨填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188处,文物保护单位2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有博物馆26座,其中享受中央支持地方免费开放政策5座,非国有4座,社区博物馆6座。登记可移动文物30522件(套),馆藏等级文物1774件(套)。

文物工作坚持保护第一,突出价值挖掘。近年来,我市夯实文物基础工作,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已完成秦岭我市范围、秦蜀古道沿线、古树名木等调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序进行中,全市新增县级文保单位7处,完善100余处红色标语基本信息,摸排认定抗战文物164件(套),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78件(套)。

持续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历史建筑的挖掘、申报和认定,目前我市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48处,历史街区9片,历史建筑153处,历史建筑数量居全省第一。文物“四有”工作提档升级。高标准制定了《汉中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印发文物“四有”工作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文物数据信息库和电子档案库,14处国省保单位完成保护规划编制,16处第二批市保单位完成标志碑和界桩竖立。

文化遗产保护亮点纷呈,汉中正在探索构建大保护格局。

说传承

继承、创新,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文脉悠远,弦歌不辍。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今年端午节,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以“端午习俗”为主题的游学活动。在该馆青铜器展区,老师带着同学们找到了千年前古人过节时用到的器具。找寻完传统文化的印记,在几位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的端午仪式。点上香炉,做一个艾草花束,最后在额上点上雄黄。穿越千年,在博物馆里体验这些自古流传的习俗,学生们与古人在端午节这天来了一场跨时空“对话”。近几年,每到传统节日,市博物馆都会举办特色活动,春节寻龙,元宵猜谜、投壶,清明上巳点茶印染……中华传统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形成已超过500年历史,鼎盛时期有120多座戏楼、1500多个剧目,曾传到湖北、两广、云贵等地。年逾八旬的代表性传承人许新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学艺,在民间享有“桄桄皇后”的美誉,她见证了桄桄剧社的兴盛与衰落。繁华落尽,时代变迁。曾经辉煌过的汉调桄桄,因演员年龄断层严重等原因,在10年前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差点儿“团灭”。

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建设文化强市,汉中这样做→

与“留不住的,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声音不同,一代代传承人积极自救,想方设法要让桄桄戏“活”起来。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招了60个00后,组成了一个集演员、演奏、灯光、舞美等专业为一体的“桄桄班”。正是这群00后的加入,点燃了汉调桄桄希望的火种。从“濒危剧种”到走进短视频平台、直播间吸引百万网友观看点赞,从惠民演出场场爆满到为香港市民展示汉调桄桄戏曲绝技,从今年2月青年演员亮相央视戏曲春晚,到近一个月汉调桄桄三次登上央视舞台,充分折射出近年来汉调桄桄发展的欣欣向荣。

“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未来的每一个人。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而是一种集体的力量。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汉调桄桄青年传承人马梦瑶说。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键一环是“传”。有历史延续性的“传”,才有更具生命力的“承”,文化创新才有根基。

2023年全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大会上,我市出台了《加强历史文化传承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意见》,通过实施思想培根铸魂、历史文化研究阐释、文化产业提质等“十大工程”,全力打造思想道德建设、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汉文化交流体验等“五个高地”,形成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同时,大会将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市政府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毛笔制作技艺”“张骞(墓)清明祭祀典”等4个项目列入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评选第一批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6家,落实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举办非遗业务培训班及“百名工匠”“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藤编、羌绣、苗绣技艺培训班,推出面皮、架花等网络公开课,从“师徒相授”到互联网“云端”的非遗传承深入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迄今为止,我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19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60个,建有非遗展示馆13个、非遗传习所80个、国家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非遗工坊19个,省级非遗传承实践和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12个,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构建起了具有汉中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话未来焕活、发展,历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纵览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之所以绵延不绝,既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辈辈守护,更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与时俱进、与日俱新。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近年来,我市在文化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上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地探索,汉文化已深深融入汉中人民的心灵深处,对汉文化的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也得到有效利用。

漫步街头,城乡规划、新城新区建设中,富有汉文化内涵的园林建筑和城市雕塑比比皆是,彰显汉文化特色,形成风格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在城区,汉代仿古楼房、建筑四处林立,城区随处可见的汉文化标识、符号,点缀在各个角落。许多道路、桥梁、地名、公园,均以汉文化元素命名和装点。在汉文化魅力的吸引下,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这么俏皮可爱的Q版张骞还是头一次看到。”从西安专程来到城固张骞纪念馆的王女士,在参观张骞文创产品时,惊喜地发现印有卡通版张骞形象的笔记本、帆布包、手机壳。“2020年,我们结合西汉文化特点,和唐妞IP的打造团队合作,提取最适合张骞IP的‘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文化内核为主线,用‘张骞’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书法字体,塑造了卡通版张骞。”该馆文创部工作人员郑佳介绍,张骞IP还参加了两届丝博会,获得第九届国际原创动漫大赛形象及表情提名奖和我市首届文化旅游创意创业大赛金奖。目前,一个个俏皮可爱、望之可亲的张骞IP形象被印在各类文创产品上,走向了大江南北。

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建设文化强市,汉中这样做→

今年,来汉中旅游的游客们发现,一出高铁站就体验到当地花式“宠粉”的高规格迎宾待遇。“刘邦”“张良”“张骞”“蔡伦”、汉调桄桄等众多汉中文旅IP在高铁站集体热闹迎宾。从《出师表》演绎空降大唐不夜城到文旅IP前往热门旅游城市巡演、组织汉服企业参加“中国华服周”,越来越多代表汉中的文化符号被全世界知道,一边乘势扬势,一边守正创新,不断扩大汉中对外影响力、知名度。

如何让汉中的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让更多人因文物背后的故事而爱上这座城,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这为文化遗产焕活和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

近年来,我市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市博物馆全景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建成运行,推出“汉风汉水汉韵”等主题展览7个,开展“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60余项。

举办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展,组织开展非遗主题展、非遗美食季、藤编创艺赛、面皮创新赛等特色非遗活动。6名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者被评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其中3名跻身国家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对外发布“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战略,探索编制“汉中藤编”地方(行业)标准。2023年,南郑区“五编”销售额1.43亿元,辐射带动周边7个镇4000余人就业,户均年增收1.2至3万元。

城乡遗存活化利用上,对已公布的街区和建筑实施挂牌保护,开展测绘建档,建立完整数字档案,在保护建筑核心构件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连接现代生活,积极招引酒吧、茶馆、书画等商家入驻,提升打造“东关里”等文创街区,让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从汉中之“汉”看文脉传承、探汉源秀美、见非遗智慧,汉中正行走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道路上。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天汉大地上,文物遗迹星罗棋布,文化遗产灿若星河,一幅古今辉映、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7-16 15:40
下一篇 2024-07-16 20:46

相关推荐

  • 汉台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融媒体中心 叶亚楠 曹珂凡)今年以来,汉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转变招商引资思路,不断增强全区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持续深化联动…

    2024-08-11
  • 汉中集中开展电动自行车第三次联合检查

    6月5日,我省各级消防救援队伍联合当地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电动自行车第三次联合检查行动。 本次行动重点针对非法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的违规门店和“黑窝点”…

    2024-06-10
  • 汉中首个!正式揭牌

    7月4日,汉中市首个茶叶气象科技小院——西乡茶叶气象科技小院在西乡县城北街道枣园村正式揭牌成立。该科技小院将成为当地精细化茶叶气象服务支撑平台,有效地把气象科技成果和服务全面融入茶…

    202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