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付出!这是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今年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十年。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为了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汉中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家乡,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十年来,天汉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平凡而细微的变化,在时间的酝酿中,演变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巨变与美好。这中间许多动人的故事、激动的瞬间、发光的面庞、难忘的记忆,都成为了汉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步“走出去”的最好历史明证。

八年付出!这是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全图

风雨无阻的守护,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的华丽转身

眼下,城固县张骞纪念馆的石榴花开得正盛。一朵朵绽放在枝头的嫣红花朵,就像一团团火,一阵微风吹过,石榴花摇曳多姿,花香飘逸。

石榴原产于中亚,2100多年前,汉使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也将被称为“丝路御果”的石榴带回长安。

《史记》记载,张骞“为大行而卒,冢在汉中”。汉中市城固县既是张骞的诞生地,也是其归葬之地。  斗转星移,历史的洪流从未淹没闪亮的名字。

八年付出!这是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 朱媛媛 摄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我省7个申遗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八年付出!这是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回忆起难忘的申遗路,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馆长王亚萍至今依然感慨不已:“申遗初期,不少专家认为张骞墓文物遗存少,墓葬体量小,偏离丝绸之路主线太远,对其真实性和文化价值表示质疑,认为入选申遗名单机会不大。但我们觉得张骞墓的墓主是丝绸之路开辟者,承载着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如果它不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必定会是一种缺憾。”

从2006开始,王亚萍和当时申遗办的其他成员加大了对张骞墓文献、地方志、图书、论文、民间传说、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先后整理出与张骞有关的遗址遗迹、民间传说、神话典故等实物以及文字资料300余万字,拍摄视频460多分钟,各类图纸文件近3万张,数据化存储总量达40GB。

八年付出!这是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张骞墓前石兽

一段段回忆、一个个瞬间,在王亚萍那十余本缠满透明胶带、褪色发黄的工作笔记本上记录得清清楚楚。她说:“申遗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内心是时刻期盼、苦苦等待的,越往后反倒越坦然了,因为我觉得不管申遗成功与否,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做好这份工作。”

最终,详实的档案资料消除了专家对张骞墓真实性和文化价值的质疑,也为张骞墓最终入选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年殷殷期盼,在2014年6月22日这一天圆梦。我市拥有了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和文化学者前来探访,张骞也迎来了再度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八年付出!这是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的端午小长假,恰逢第八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0日,张骞纪念馆内游人如织。张骞墓前翠柏环绕,蝉鸣鸟叫。两馆展厅内一件件馆藏文物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诉说着城固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展览廊上“保护传承利用——守护文化遗产 赓续人类文明”张骞墓申遗十周年成果展,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申遗成功后,社会各界对张骞墓保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该馆遗产检测部主任杜丹妮告诉记者,张骞墓,既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张骞精神、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象征。近些年,他们通过人防、技防加强张骞墓本体保护,持续围绕张骞、张骞墓、丝绸之路进行大量研究,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相关书籍刊物30余本。此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策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教、研学活动,引导全县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读张骞、学张骞、颂张骞、传张骞,培养当下的参与者和未来的引领者。

八年付出!这是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张骞纪念馆正积极谋划申报《馆藏拓片》的修复保护项目和博物馆文物数字存储中心建设项目,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达到行业高标准要求。计划至2030年,基本实现博物馆的现代化,形成与全省博物馆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格局相匹配的发展局面。同时,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馆际交流合作。通过文物外展、巡展的方式,扩大“张骞故里”厚重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和“朋友圈”。未完待续······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6-26 14:44
下一篇 2024-06-26 22: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