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挺颖故居位于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办城南社区何家湾。何氏老宅始建于晚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故居为土木结构明清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共有房舍14间。院落古朴恢弘,简洁大气,是典型的陕南民居。故居门前建有何挺颖故居文化广场。广场呈南北向条状布局,占地1.33万平方米。建筑有五星雕塑、党旗墙、廊亭等设施。
何挺颖故居院内照壁正面浮雕何挺颖革命活动的场景,背面镌刻毛泽东诗词名篇《西江月·井冈山》。展陈内容包括何挺颖烈士塑像、家居生活陈列、生平事迹展览三部分,再现了何挺颖烈士光辉灿烂的一生。
何挺颖,字策庸,号科生,1905年5月生,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何家湾人。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25年5月,积极地投入到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亲眼看到上海各界人民团结一致的反帝壮举,也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对爱国群众的血腥镇压。面对南京路上那淋漓的鲜血,他逐渐省悟到中国此时最急需的是革命战士,而不是什么数理博士。毅然由大同大学转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革命理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和共进社同志一起研究革命,经常聆听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等人的授课,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向家乡传播革命思想,他参与创办《汉钟》杂志(后改名《新汉》),向汉中青年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党组织选派何挺颖到北伐军第八军李品仙师任团指导员。1927年,七一五事变汪精卫叛变革命后,被党组织派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干部连,在团长卢德铭带领下,由武汉开赴江西,前去参加南昌起义。中途闻得起义部队已经南下,于是率部折向赣西,在修水休整待命,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9月19日,在浏阳文家市,何挺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聆听了关于当前形势的分析及转向罗霄山脉中段游击的讲话。29日,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把原部队缩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何挺颖被任命为一团三营党代表(营长张子清)。他坚决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以连为单位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士兵委员会,班、排建立了党小组,积极整顿巩固部队,实行官兵平等,团结对敌,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1928年1月,毛泽东、何挺颖、张子清率一团在遂川大汾镇打垮肖家碧靖卫团,攻占遂川县城,建立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按照毛泽东指示,在陈正人指导下,何挺颖等起草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纲领》,这个纲领成为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最初蓝本。3月上旬,按照中央和湘南特委要求,将前委改组为师委,毛泽东任师长,何挺颖任师委书记。何挺颖积极支持毛泽东工作,抵制“左”倾错误。4月28日,毛泽东、何挺颖率领的井冈山工农革命军,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陈毅率领的湘南农军在宁冈砻市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全军辖三个师九个团,何挺颖任十一师党代表,兼三十一团党代表。
8月下旬,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向井冈山黄洋界发起猛烈进攻。何挺颖和团长朱云卿发动留守部队、后方医院和赤卫队,修筑竹钉阵、篱笆墙、滚木礌石、壕沟、战壕五道防线。凭险抵抗,打退敌军四次进攻,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溃敌军4个团,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得知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
10月14日,湘赣边界特委在茅坪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何挺颖当选边界特委委员。年末,为加强红四军主力二十八团的领导,毛泽东、朱德调配何挺颖任二十八团党代表兼团党委书记。
1929年1月14日,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离开井冈山,兵分两路进军赣南,22日趁敌兵力空虚占领大余县城。24日拂晓,赣敌李文彬旅逼近大余县城。红军毫无准备,只能仓促应战,何挺颖亲率二十八团在城北的金连山、东山岭一带阻击来敌。经一天激战未能打退敌人,何挺颖身负重伤,独立营营长张威、特务连连长郑特等牺牲。毛泽东得知何挺颖负伤的消息后,极为关切,当即指示陈毅转告林彪,要好好照顾,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区。24日晚,红军撤离大余县城,向广东省南雄市油山方向转移。25日部队到达南雄乌迳宿营,南雄游击队队长钟蛟蟠来报,宿营地五里有敌军逼近乌迳,红军立即决定转移。军部通知,担架队随炊事班先行。因下雨天黑路滑,走错山路,遇敌突袭,何挺颖不幸牺牲,年仅24岁。
何挺颖故居2000年被汉中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汉中市委、市政府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陕西省文物局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