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脱作为一种实景互动游戏,各种不同剧情和场景设计,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可以给玩家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被当下年轻人追捧。
7月17日,广西南宁王女士12岁的儿子响响(化名),和同学到商场去玩密室逃脱游戏,回家后不停地念叨着“游戏太恐怖了”“以后不敢玩了”。她见儿子不对劲,便将儿子送往附近的医院。前往医院路上,响响陷入昏迷。经过医生诊断,确定孩子为受惊吓过度,需要在医院接受4天的治疗。
王女士称,她事后了解到,游戏刚开始响响就想退出了,但怕同学笑话就硬着头皮体验下去。该游戏时长约3个小时,到游戏结束时,响响已经被吓得全身无力,脸色发白。王女士表示,出院后孩子只要一听到鬼神,就会露出惧色。
探访11家密室逃脱
仅1家张贴健康安全提示告示
这种游戏适合所有人群玩吗?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位于西安小寨附近的11家密室逃脱店铺。在11家店铺中记者只看到了金莎国际中的“迷谷屋密室”张贴了包含“禁止参与”在内的“玩家公约”。
其他10家店铺中都没有见到健康安全提示告示。当记者咨询相关安全提示后,部分店家展示了“免责条款”,这是玩家交款后进入游戏区前必须签订的免责条款,内容包括:身患抑郁症,幽闭恐惧症,孕妇,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及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的顾客禁止进入游戏,如强行进入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后果自负等。在免责条款中记者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年龄界限。
被问及年龄限制时
11家店员的回答都十分模糊
在记者探店的过程中,问及12岁的孩子能否参玩时,各家店员的回答都十分模糊,大多会说:“家长陪同就可以,孩子胆子大就行,太小的孩子我们不建议玩。”
在记者探访一家密室逃脱店铺时,听到前台店员的对讲机传出:“我腿受伤了,要出来贴个创可贴。”不一会儿,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大汗淋漓地跑出来,到休息区贴了创可贴后,又迅速返回游戏区,就在开门的一瞬间里面传来的都是孩子们的喊叫声。这个男孩的家长就在休息区等待,并没有一同进入。
当未成年人参与这种密室逃脱游戏时,究竟是否需要大人陪同?在这样封闭的空间内,成年人进入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那会不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呢?
害怕和恐惧有一定自我保护功能
西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罗园园主任表示,对于密室逃脱这类含有恐怖、血腥元素的游戏,未成年人需要谨慎参与。一旦感到过度害怕和恐惧,听从自己的内心,通过自助或是寻求专业帮助来应对。
罗园园介绍,害怕和恐惧是人类的一种情绪、感受,其实是有一定自我保护功能的,比如说害怕可以帮助我们让自己警觉起来,一个是提高自己的应对,一个是可以让自己采取合适的方式脱离害怕和恐惧的空间或氛围。
每个孩子对于恐惧的情景或是刺激识别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面对“吓人”的场景感觉还可以,但有些孩子已经是非常恐惧了,那么一定要听到自己情绪传达的信号,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
如果是家长陪同,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是非常恐惧和害怕了,不要再一味模式化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或者克服一下,可以选择带孩子离开。如果家长没有陪同,事后如果孩子呈现这样一种不舒适感的话,要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适当应对,比如倾听、陪伴、转移注意力等,自助无法解决也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建议制定年龄分级规则
减少安全漏洞
罗园园建议,像密室逃脱这类游戏,希望发展的越来越规范,这样才能对未成年人做到更好的保护。据了解,有些机构可能会对年龄做一个限制,比如哪几类题材剧情适合什么样的年龄段,这样对于未成年来说,就有一个识别判断,参与游戏前能让孩子大体了解自己能够去挑战哪一种恐惧等级。
同时,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在参与密室逃脱这类游戏前商家一定要给参与者一个健康提醒,一旦有心脏病史、惊觉病史、相关躯体性疾病等不可参与;个人本身对黑暗或血腥类的非常恐惧、害怕的人群不建议参与。
一位密室逃脱的忠实玩家姚同学说,由于密室内灯光昏暗,如果发生火灾、地震等情况,在密室中的玩家并不容易逃生,所以在游戏前商家更应该讲清楚逃生路线及发生危险时的应急预案。 华商报记者 吴洁 实习记者 刘宣妤 马彬焱
相关链接
孩子“受惊吓”
处理不当会留下心理阴影
未成年人缺少人生经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都不成熟,也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有的未成年人在玩了恐怖游戏,感官受到刺激,就会把游戏里的经历当成真实的,因而产生后续的心理问题。
如果孩子受惊吓了怎么办?心理医生黄玲介绍,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带孩子脱离刺激环境,多陪伴他们,安抚他们的情绪,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帮助他们摆脱虚假想法的影响。在此期间,家长要照顾好孩子的情绪,不能用这件事去“逗”他们,因为这并不是能拿来开玩笑的事。
此外,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如果一个月后,那些恐怖的画面、声音等还时不时闯入孩子的脑海,影响孩子的睡眠或是正常的学习生活,那么家长就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以免造成更大的影响。
实际上,“受惊吓”对孩子来说,是成长当中的挫折,家长需要重视,处理得当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处理不当则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心理学专家韦海花表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玩游戏感到害怕想退出,就要大胆地提出来,“害怕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相反,不能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就会造成伤害”。 综合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