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这2个村子,藏着太多“宝物”!

癸卯大雪节气前一天,我到西乡拜望了李家村、何家湾这两处考古遗址。

西乡是个好地方,位于汉中盆地的东部,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河流纵横、水量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秦岭自北而来,延伸至西乡东北部,与大巴山隔汉江而相望。汉江之水从洋县黄金峡冲出后,激荡转为平缓,穿过西乡东域奔向荆楚。西乡还是汉中市的早春之地,稻麦的成熟要较其他县区早10天左右。我想,应当是上天的格外眷顾吧!

图片

汽车出汉中市区走十天高速公路一个小时就到了西乡县城。一路青山秀水、丘陵苍翠,绿树红叶、道路宽阔,平畴烟村、雅楼别院,虽然天气阴沉,但见烟色苍茫之中,远山隐约起伏的岭峰宛如游龙一般。

生活在西乡的人们,从来就没有辜负这块风水宝地。这是一块四方融合之地,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在西乡生活一段,这里就一定会成为不可割舍的故乡。自古以来,西乡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文武人才,创造出了灿烂于世的光辉业绩,此等风尚,可以上溯至有实物证据的七千年前,并应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西乡县城近郊的两个自然村李家村和何家湾,是我仰慕已久的圣迹宝地。

拜望李家村

这几年西乡变化很大,城区扩大,高楼林立,我坐的车费了些周折才开到去过多次的“惠风轩”书画店。我和画家陈兴勇、文史学者县文化馆秦育春一起,从西大街开车几分钟过牧马河大桥就到了李家村遗址。遗址在牧马河南边几十米的第二台地上,第一台地是沙石河滩,两台地之间是宽阔厚实的河堤(公路)。

牧马河桥头路南的宽阔之地,一栋气势恢弘、古朴肃穆的大楼已修建竣工,育春先生介绍这就是今后的西乡博物馆。我想,该馆选址在此最为合适,东边近在咫尺就是李家村遗址。

图片

李家村遗址

李家村遗址高出牧马河河床约10米高,边上有醒目的遗址碑和界桩,总区域为28000平方米。遗址上有林木育苗地,也有菜地。

李家村是牧马河冲积形成的台地,可以说没有牧马河就没有李家村。牧马河也是一条古老稳定的大河,七、八千年来河流地貌没有大的变化,四千年前的大洪水也未淹没。李家村这个地名来源已不可考,但《西乡县志》对牧马河有清楚记载,发源于城固县五里乡唐家垭一碗泉,从骆家坝镇桃园子流入县境,接纳了救尸河、峡河、沙河、丰渠河、杨河、泾洋河、孙家河、神溪河等大小河流,东至本县三花石回龙湾汇入汉江。牧马河全长140公里,县境内长110公里,是西乡县最长的河。县志载,唐宋时期这条河叫马源水,元以后改叫木马河,后因该河流域水草丰茂,两岸放牧军马,沿河还有马营房、马营坝等地名,光阴流逝之中叫成了牧马河。蜿蜒奔腾的牧马河,奠定了李家村遗址的千年根基,也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七千年前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痕迹。人是离不开水的,自古人们都是依水而居。较之今天,那时的河水量更大,草木更加丰茂,先民们在平坦肥沃的土地上修房造屋、种稻种菜,打渔打猎,过着安定的生活。

图片

李家村遗址(树林处)

1958年,西乡县城关镇和平村农民在李家村深翻土地时发现了一些古代器物,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水考古队到此调查,认定李家村是古人类遗址。1960年、1961年、1982年省考古队先后3次发掘,确定遗址面积26000平方米,发掘面积总共1310平方米。发掘考证认为李家村遗址是具有新石器早期文化特征的古人类遗址,碳14测定距今7000年以上。

发掘的成果是什么?我从资料抄录:有房屋遗址一处,大致为方形,朝南开门,面积近40平方米,内有圆形灶坑,3个半米口径的柱洞,居住面上有一只三足陶器和一只陶碗。有陶窑一座,内有木炭。有墓葬四座,有陶器139件,分别为陶罐、陶碗、陶盂等。有石器若干,主要是磨制器,包括石斧、石锛、石铲、磨刀石(磨制石器用)等,还有少量石制打制器。从石器类别看,生产生活用具明显较新石器初期有所进步发展。

图片

公路(堤坝)左侧是牧马河,小树林处是李家村遗址

在1962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上,西乡县李家村考古遗址被正式命名为“李家村文化”遗址。“李家村文化”的命名非同小可,李家村遗址遗存物所反映的时代文化在中国考古史上有了自己的一页,有了一个独立于世的特有名号。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李家村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惊艳何家湾

我带着满脑子的崇敬和遐想告别了李家村,顺着宽平的公路向何家湾行进,约10分钟就到了遗址保护区。位于西乡县城南办事处泾洋村(原板桥乡三合村)的何家湾,名字起源也不知道,但由于在泾洋河的北岸,可能是泾洋河冲积形成的台地,我因此感到了些许亲切。泾洋河,发源于镇巴县小洋镇,原叫洋水,1958年在县城修了一座泾洋桥因而改叫泾洋河,全长85公里,在镇巴县境内54公里,从巴山峡川奔腾而出进入西乡盆地,成为牧马河的支流。镇巴县城依泾洋河而建,我少时在这条河中学会了游泳,也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图片 图片

何家湾遗址及碑文简介

何家湾遗址在泾洋河北岸的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10多米,是李家村之后发掘的又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存。由于距李家村很近,地理环境相同,气候条件一致,遗存器物相似且时间承接,所以也属于“李家村文化”的范畴。通常说起李家村文化,包括了李家村和何家湾两处遗址。

何家湾遗址面河背山,平畴如织,遍地绿茵,青树烟村,道路纵横,农耕生活环境十分优越。六七千年前的先民们聚居在这块富庶之地,日出而作,种稻渔猎,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这不完全是我的主观推测,何家湾的大量遗存实物证明着上述形态。

图片

何家湾台地剖面

我在田间小路上边走边想,当时是母系社会繁荣时期,打制的粗糙的石质工具已进化为较为精细的磨制,先民们修房造屋、栽种稻菽、打鱼打猎、驯养动物、编织鱼网和衣物,等等。那么,有没有互帮互助的劳动组织,有没有民众协商议事的组织,有没有母系血缘关系之外的处事规则等。信马由缰的遐想不断闪现,脚步已经踏上了先民生活的土地,思绪也从云端转为关注脚下。突然,育春先生手指着田埂边的萝卜地说:“看,地里那些红陶残块!”我大为惊奇,没想到先民遗物竟如此亲近。仔细一看,萝卜地里有许多红色小陶片(块),黑土红点,很是醒目。秦先生说何家湾先民大量聚居,保护区内遗存物多且覆盖层浅,故而很容易发现。另外,此地还有许多汉砖残留。我小心翼翼地踩入萝卜地,没有挪步就捡拾了十多块红陶块(片),真是意外之喜!

图片

何家湾遗址的萝卜地

图片

萝卜地里的红陶残块

秦先生带我到第二台地边的一道3米多高的土坎,他指着土面讲:这就是当年考古的一个剖面,地层堆积有五层,第一层为农耕土,厚20—30厘米,第二层为扰乱堆积层,厚20—90厘米,间杂有汉代绳纹砖瓦等;第三层为黄灰色土,厚20—90厘米,属仰韶文化类型;第四层土与第三层相同,厚20—80厘米,出土文物亦与第三层相同;第五层为灰白色土,厚10—20厘米,出土文物属早期李家村文化堆积层。在这个台地南侧边栽着保护文物标志桩,老秦说上边刻的字就是他写的。他还说何家湾是文物富矿,保护也做得好,下边的宝贝肯定还多得很。

图片

秦先生在何家湾实地讲解

何家湾遗址总面积确定为45000平方米。上世纪1980年、1982年省考古研究所对何家湾进行发掘,涉及面积1475平方米,共发掘房屋35间,灰坑262个、灶坑14个、墓葬177座,出土遗物中有各种生产工具1200多件,生活陶器340多件,绿松石等装饰品50多件,骨雕和陶塑艺术品6件,还有较多的动物骨骼。这是当时在陕南发现的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积层最厚、文物最丰富的史前遗址。碳十四测定,遗址时间为距今6000—7000多年。

1982年4月14日,这天,发掘出土了一枚完整的极为珍贵的骨雕人脸像。一位七千年多年前的何家湾先民艺术家,在兽骨上雕刻了生动有神、凹凸有度的完整人脸像,高2.5厘米、头顶部宽1.6厘米、颈部宽0.9厘米,颈部断痕明显,我想很可能还有断了的躯干部分。这枚雕像一出土,很快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考古界、美术界的关注,时至今日,这枚闪烁着远古先民艺术文明火花的骨雕,仍然是全国出土的时间最早的人脸浮雕艺术品。先民中那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什么工具雕成立体感十足的雕像?用什么方法研磨的呢?是不是一件完整的人体像?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创作的……

图片

何家湾出土的线刻人面骨雕

无独有偶,何家湾还出土了一枚线刻三面人像骨管,动物肢骨制成,中空圆柱状,上端直径3.2厘米,下端直径3.5厘米,高4.4厘米,骨管顶部刻有明显装饰意义的细线折波纹,圆形骨面上细线刻出了3个相连的人脸表情,分别是喜、怒、悲神态生动的三种表情,这也是一枚价值连城的远古艺术品。

人脸浮雕件和3面人脸线刻件的作者是同一位艺术家吗?若不是一人所为,何家湾是不是有群体艺术家呢?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在何家湾遗址的红烧土中发现了稻谷的遗存物,说明至少在七千年前,汉水流域的西乡已经有了水稻的人士种植。此前,国际上认为印度是人工种植稻的鼻祖,因为印度有四千年前的稻谷遗存。何家湾的发掘成果面世,关于水稻人工栽培的起源,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图片

何家湾出土的人脸骨雕

李家村、何家湾发掘的重要文物今天都展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第一展室,让世人看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六七千年前汉水流域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2013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家湾遗址名列其中。

在何家湾遗址,老秦说当时发掘物品之中还有石制的渔网的网坠。那么,渔网是什么物质编制的呢?我想,能编织渔网就一定能编织衣服,何家湾的先民一定是穿上了衣服的文明先民,住在独立的地上或半地上土木结构的房屋中,靠种稻和渔猎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其中包括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和佩戴饰品的爱美人士。

双星耀天汉

我不知道汉江形成有多少年,在资料上看到说比长江、黄河还要早亿万年。有水才有人,这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真理。1929年汉中市郊汉江南岸的龙岗旧石器遗址中被发掘,我们知道了120万年前古人类就生息于此,它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是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超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存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优越的汉中,不愧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我们也知道,仰韶文化(7000一5000年),半坡文化距今(6000—5000年),龙山文化(4500—3000年),并且主要分布在关中、中原地区。

图片

李家村遗址出土的文物

在李家村文化发现之前,仰韶文化的早期状态是一个空缺,汉水流域的仰韶文化也是一块空白,从石器的打制渐变到磨制,这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工具属于生产力,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进程。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龙山文化反映了新石器时期的中期和晚期的状态,西乡李家村、何家湾两处遗址的发现,恰好补上了人类社会新石器文化早期部分的这个空白,这在中国考古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较可靠的线索。”著名考古学家魏京武常认为:“李家村文化是联系黄河、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李家村文化的命名是有重大价值意义的定位,也是汉中市来自七千年前的荣耀!

图片

我从照片上看到何家湾那枚精美绝伦的人脸骨雕,还有那枚刻有喜、怒、悲表情的线雕三面骨管,方寸之间包含着巨大的信息,既是举世无双的艺术品,还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七千年前西乡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这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闪烁着耀眼夺目的远古文明之光!

图片

我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琦在《中国远古时代》序言中写道:“同属于长江水系的陕西汉中盆地,亦发现较早稻谷遗存,分别出土于西乡李家村和何家湾遗址,属于老官台文化,年代在公元前6000至前5000年。所有这些稻谷遗存的年代远远早于其他地区发现的稻谷遗存,也早于一般认为可能是稻作农业发源的印度恒河流域和东南亚山地所发现的稻谷遗存。所以,长江中下游应是稻谷作业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老官台文化是指黄河中游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因年代承接和出土物器(石器、陶器等)相近,考古界把李家村文化又作为老官台文化的一个地域类型。在何家湾遗址发现红烧土中的稻壳,是考古史和农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考古专家关于李家村文化水稻遗存说明西乡是我国水稻栽培源头之一的理论,现在已被举世公认。

图片

关于李家村文化(含何家湾)遗址距今多少年的问题,我从资料上看到,还幸亏夏鼐先生慧眼卓识。夏鼐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代考古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当年李家村的发掘夏先生未到现场,但他看到了发掘报告和物品照片。1973年,考古界公布李家村遗址标本碳14测定年代数据,认为李家村遗址晚于仰韶文化,距今不到5000年。夏先生坚持自己的判断,及时指出检测可能有误。后在核查中果然发现了问题,一线人员采集标本时竟然将地层层位标错,经再次检测,最终确定李家村文化距今为7000年以上,考古工作者终于在西乡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宝贵文化遗存。尽管岁月流逝,但我们永远怀念并致敬夏鼐先生。

图片

作者在何家湾萝卜地里捡的红陶残片(块)

我从李家村、何家湾离开时,分别用黄酒祭奠了六七千年前的先民,当然包括两枚骨雕的天才艺术家。我充满期盼的望着受到保护的这两处遗址,坚信今后的发掘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图片

作者简介:李振峰,大学文化,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汉台区作家协会顾问。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1-11 10:21
下一篇 2024-01-11 22:22

相关推荐

  • 李振峰:春行柳林

    柳林概貌 城固县柳林镇地处汉中盆地中心,南临汉江,东依文川河,土地肥沃,水量丰沛,39平方千米聚居近6万人口,不光人烟辐辏,古来就是人才辈出。清明谷雨之间,恰是春和景明,我和友人两…

    2024-04-29
  • 鲁克成: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在几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和我国其他优秀的古代文化一样,成为一种世界艺苑中一枝艳丽芬芳的奇葩,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

    2024-02-01
  • 汉中又添一道文化大餐:《张骞传》出版发行

    《张骞传》出版发行 正当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伟业,在丝绸古道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而发展得蒸蒸日上的喜庆时刻,众多华人及国际友人亟需全方位考察,了解“丝绸之父”…

    文学创作 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