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藏佳酿,窖外桂花香。陈酿序幕起,祝福坛里藏。“哐——”一声锣响,现场安静,二人从幕后转出,肩扛横木,抬一陶坛,置于案上,解绑红布裹头,揭开坛口泥封,一股酒香溢出,顷刻间满室生香。
案桌前,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汉中市文联原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及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王蓬先生,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谷书画院院长杨立强先生和陕西黄官酒业董事长宋伟三人,端着土陶碗,取酒、闻香、查色。
“来,我们大家同饮碗中美酒,共叙黄官新篇。”宋伟发出倡议后,三人相顾一笑,端起色如琥珀的陈酿黄酒,一饮而尽。
9月24日上午,陕西黄官酒业首届封坛仪式在汉中黄官镇黄关酒厂光阴酒窖举行,王蓬、杨立强等三十余位陕甘两省文化学者、作家、艺术家受邀参加仪式。
黄官酒业前身为始于1368年的黄官酿酒坊,自1986年建厂以来,就以“5000年薪火相传中国酒酿制技艺”为己任,传承古镇数千年前的酿酒工艺,立冬投料,后熟阶段灌入陶坛,人酿一半30天,天酿一半270天,让酒液在300个日夜里,经过日晒、风吹、雨淋,吸饱日月精华后,存入放置于桂花林中的千斤陶缸中陈酿,在岁月中留香。
黄关黄酒发酵后,压榨出酒液,经层层过滤,晶莹剔透,纯洁无瑕,存入大缸,成为原浆基酒,随时间推移,酒中糖分、蛋白质与氨基酸不断发生“褐变反应”,酒会逐步呈浅黄、金黄、琥珀、褐色,最后直至黑色。“放得越久,酒就越好。”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仪式现场,象征性地开酒迎宾、主客酬答后,黄关酒厂启动封坛,操作人员装坛、倒酒、填满、加封、盖布、扎绳,每个环节一丝不苟,古意盎然。
随后,跟随主持人提示,众人目光转向现场一角,一只陶制大缸映入视线。缸高1.4米,胸径0.95米,通体上釉,泛着土黄 色 光,内贮千斤原浆黄酒,已经事先“封坛”。
“黄酒,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而文人墨客又是文化繁荣的中坚力量,二者天生契合。希望各位老师在我们千斤大缸上签名、落款,让这缸黄酒原浆经过文采加持,成为酒窖珍贵典藏。”宋伟致辞邀请。
众人移步上前。王蓬、杨立强先生起头签名落款后,谷勇、刘清河、杨建民、李青石、余成新、尤全生、王耀、王景元、王维宾、马俊惠、王大中、王晓华、张远智、田瑞龙、李明、王新瑛、唐秀宁、李振峰、冉志新等陕甘两省文化人士围绕大缸,搦笔蘸墨,或题诗,或留言,或签名,十余分钟后,陶缸上留满各家墨迹,气象万千,一改旧貌,与众不同。按厂里安排,窖藏三年后开缸饮品。
“黄关中国酒,酿造东方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瞻彼旱麓,清酒既载,黄流在中”的诗句,是对3000年前周文王等在南郑汉山用黄官黄酒祭天的清晰记载。充分证明汉中特别是南郑南酒的悠久历史,也证明了汉中也是中国文化源头之一。“我们想要复兴真正的中国酒,让中国黄酒以5000年中国主流酒水的身份,重回中国人的餐桌,让人们‘快乐喝酒,健康生活’;以世界三大古老酿造酒之一的身份,向世界展现东方文化之美。”说起企业的使命与发展愿景,宋伟语气坚定,抱负远大。
当天,陕甘文化人士在黄关酒厂厂长朱建军的引导、讲解下,还参观了复酿酒母车间、压糟过滤车间、基酒库、灌装车间、研发实验室、青龙古井、水塔等重要厂区。大家对黄酒古法复酿技艺与现代工艺化量产完美结合等黄关酒厂的“独门绝技”,赞不绝口。
“‘黄关黄酒复酿技艺’通俗的来讲,就是用酒酿酒,该技艺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为VIII-234。”“酒厂内的青龙井为南郑区文物保护单位。”朱建军介绍,目前黄关黄酒商标已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和“HACCP食品管理体系认证”。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