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映、栈道蜿蜒、游人如织……从高处俯瞰,石门水利风景区像一颗明珠般镶嵌在褒河这条绿“缎带”上。
近年来,石门水利风景区以打造全国知名的水文化和栈道文化旅游休闲景区为目标,以做好水工程安全、水生态保护为抓手,探索构建“水利+文化+生态+旅游”的旅游新格局。
7月27日,该景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水美中国”第二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并向全国作重点推介。
厚植生态本底 呵护绿水青山
石门水利风景区位于汉台区城北15公里处的褒河谷口,依托石门水库而建,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俱佳的城郊型水利风景区。
石门水库是褒河中游上的大型水库,大坝以上流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集灌溉、供水、发电、防洪、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是汉中人民的“母亲库”“生命库”,在全市生态环境大格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近年来,景区坚持把水工程安全、水生态保护摆在首位,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成立保护中心,强化对景区内各类破坏水利工程、污染水源、违法弃渣、乱修乱建等行为的执法监管;严格执行湖长制,落实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统筹协调湖库和入库河流的保护管理工作;实施库区环境综合治理、坡改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项目,修复河道水生态并整修清渣码头。另外,还通过投放鱼苗净化水质、增加植被覆盖、清扫河道垃圾、改造坝上零排放厕所、搬迁经营商铺、设置了保护围网等措施,保护库区周围环境。
景区因石门水库而生,也因石门水库而兴。经过治理后,景区生态环境显著提升,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林草覆盖率达到97.98%,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在99%以上,石门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水体标准,最大限度满足了城区生态用水需求,也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优质水源涵养条件,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盘活文化资产 守护中华文脉
景区的水利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两汉三国。
走在飞架于陡壁悬岩之上的仿古栈道,沿途石刻林立,到处散布着先祖足迹。这里有东汉时期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石门遗址,有研究水利文化的灌溉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山河堰,有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褒河栈道,有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汉隶书法瑰宝——石门摩崖石刻,以及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等,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褒姒一笑值千金”等历史典故 ……
作为最具两汉三国文化特色、水文化和栈道文化的水利风景区,交通、道路、水利、书法等丰富的文化积淀在这里组成了一座天然史料馆。为此,景区先后建立石门栈道、情人桥、风雨亭、褒姒铺、石门文化广场、山河观等人文景点,复原古城墙大门、古文化浮雕、壁画和历史人物塑像,传播文化内涵,成功打造出“西北水利明珠”“中国栈道之乡”、西北唯一的栈道文化旅游目的地金名片,盘活了文化资产,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目光。
眼下正值暑假,这里成了家长带孩子们感受水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绝好去处。“早就听说石门水利风景区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这次来果然不虚此行。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山水之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还能了解到好多历史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正在景区游玩的游客叶女士高兴地说。
深化文旅融合 做靓文旅品牌
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突出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深化文旅融合,积极打造水文化和栈道文化旅游品牌,石门水利风景区的发展路径有迹可循。
景区通过举办“中国汉中石门栈道文化峰会”“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电科普研学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形成了水利+科普+研学+文旅等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开发了两汉三国情景剧、汉舞、褒姒迎亲、杖头木偶戏等演艺活动,联合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拍摄文化栏目,注册石门栈道、褒姒、褒姒铺、褒姒故里、褒斜栈道、连云栈道等商标。
同时,景区专注高质量旅游服务,创立了旅游质量和管理标准,在管理、服务、技术和项目方面不断创新,打造质量安全和游客满意的景区。多年来,游客量、经营收入、口碑和游客满意度等指标居全市前列,并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最美休闲旅游度假地”等多项殊荣。
如今的石门水利风景区,文旅融合铺展美好画卷,古韵今风、蓝绿交织恬静惬意,这颗“西北水利明珠”越发闪耀,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游客量达40余万,年旅游收入突破2000余万元,游客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