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非遗手艺“牵手”国际奢侈品牌!

图片

▲ 在南郑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正在完成藤椅编织的关键工序——骨架定型。    记者 梁逸晨 摄

给西班牙奢侈品牌制作近万把棕编小扇子作为赠送VIP客户的礼物,为美国一家汽车公司制作老爷车前挡板……这正是地处巴山腹地的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良顺藤编)的杰作。

图片

▲该棕编扇子在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门店作为VIP客户礼物。

在南郑区黄官镇,提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和他的良顺藤编家喻户晓。因为他生意做得红火,出品的藤编制品精美实用,更因为他传承发扬古老的藤编技艺,带着当地群众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图片

“指尖舞蹈”传承千年

丝丝环扣,上下翻飞,柔韧的藤条在老师傅的手里,不一会儿便成了腰篓、渔具、椅子等精美用品。记者在良顺藤编的编织车间里看到,多个藤编工人正在加紧制作近期的藤椅订单。只见他们手指上下飞动,将一根根藤条穿过椅背骨架,不时用手指压一压来确定藤芯是否收紧,看一看椅背图案的编织是否整齐、精美。

图片

黄官镇位于南郑区西南部,地处浅山丘陵间、濂水河上游,此地盛产青藤。这种质地坚韧、枝条极长的藤本植物,其外皮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采集回来的藤条,经过高温蒸煮、漂洗、晾晒等多道工序后,就可以制作藤编产品了。

藤编,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三国志》中就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就是用藤条编织的战衣,书中还有着“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的描述。2014年以黄官藤编为代表的“汉中藤编技艺”成功申请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建立“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基地。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从吊灯、手提箱、桌椅,到各式各样风格清新的篮子、筐子,藤编制品深受各年龄段消费人群的喜爱。藤条编织出的不仅是一件件生活用品,更是传承传统民艺精粹的艺术品。

“就拿一把椅子来说,要经历制作藤编骨架、造型编织,然后细心地打磨、上漆等流程才能完成。”有着40多年藤编经验的老手艺人彭文领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向记者介绍。

编辫、平编、绞编、串接、串连、缠扣、盘结编花……这些都是藤编常用到的编织技法,一双双因为常年与藤条“打交道”磨出老茧的手,却不失灵巧,一根根藤条在手指的飞舞间,幻化出美丽的图案。一出指尖上的舞蹈演罢,一件件精美的藤编制品便被呈现在了眼前。传承了千年的记忆,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陈良顺告诉记者,因藤编工序复杂,编织难度大。其主要工序就有剥皮、撕条、编织、钉串、盘花、锁边、缠脚等几十道,单编织手法、编织花样也有几十种,一把藤椅的制作,要经过两三位工匠之手才能完成。

牵手国际奢侈品牌

陈良顺回忆,1982年他的父亲被评为汉中地区第一批劳模,领完奖回到家就开始琢磨怎么用祖传的藤编手艺来发家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多久父子二人就靠着手工藤编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那时候,手工藤编产品还比较单一,仅仅只是一些藤椅、桌子等产品,销售渠道也很少,全靠人力背着走街串户售卖。

图片

“那时候我就知道,再好的东西,再好的手艺外界不了解,卖不出去都不作数。”陈良顺介绍,1995年前后,他先后到四川、贵州、广州等地的藤编家具市场去考察学习,一边看市场上畅销的产品样式,一边了解客户需求,回来后就在自家传统手工藤编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样式和品种的创新,慢慢地将手工藤编产品从最初的几样产品发展到如今涵盖面广泛的100多个品种。

随着手工藤编市场的打开,订单越来越多,很多酒店企业找到陈良顺希望订购他的产品。为解决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的问题,2007年他成立了良顺藤编公司,将藤编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入正规化公司运营。

“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我,认为非遗传统工艺费时费力,最终都要被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所替代,没有发展前景。可我不这样想,只要打开销路获得市场认可,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创新就可以永葆生命力。”在陈良顺的坚持下,近几年传统手工藤编产品的销路越来越好,甚至走出国门牵手国际奢侈品牌,成为了新的时尚宠儿。

图片

当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选择他的产品——桃心小藤扇作为伴手礼,并且以每年2万把的订购量,与他长期合作时,他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现在我们不仅为西班牙罗意威提供产品,上半年美国一家汽车公司也跟我们批量采购了一批老爷车前挡板,每年还有稳定的出口订单。”陈良顺开心地说。

图片

带动乡亲致富增收

“编藤椅在我们这里有传统,很多人都会。编的时候不能急,得一步步来。”家住在良顺藤编附近村子的李翠英,此刻双手正上下翻飞,不一会椅子的一条腿就“穿了外套”。从事藤编30多年,她算是这个行当的老手艺人,每月有近3000元收入。

图片

“公司还是手工作坊的时候,周围许多村民带着孩子来我这干活,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藤编技艺发扬光大,让乡亲们富起来。”陈良顺这样说,也这样做到了。

近年来,南郑区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传统技艺,依托省级非遗项目藤编和棕编,以及扇编、竹编、手工艺编织等传统产业项目,按照“传承人+培训班+小庭院+合作社”的产业模式,通过园区产业聚集、庭院自主加工、企业订单带动、电商助力销售的方式,吸纳低收入农户、“三类人群”、易地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在“五编”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各个环节就业,实现产业振兴、群众增收。

图片

如今,良顺藤编带动了当地5个镇3600多个家庭发展“五编”产业,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0元以上。截至目前,该区“五编”产业辐射带动周边6个镇近4000名群众增收,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384人,户年均增收10000余元,特色产品远销欧洲等地,年均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8-10 11:24
下一篇 2023-08-10 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