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马出石门清风来

——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李振峰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马俊惠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也是石门书法艺术熏陶成长起来的书法家。

位于汉中褒谷口的石门,迄今已有1900多年。由于汉中独特的交通枢纽地位,早在夏禹时期的先民们就依山沿河、践草为径,开辟了穿越秦岭、连通巴蜀陇右的褒斜道。在漫长的历史上,此道时有阻塞、通行艰难。东汉永平六年(63)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任有作为的皇帝),下诏调广汉、蜀郡、巴郡刑徒2690人来汉中,千辛万苦,历时四年,修复了褒斜栈道,工程全长258里。特别是开凿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通车隧道,称为石门,从此,天险通途,畅达四方。同时,沿路修桥阁623间,邮亭驿置64所,气派宏大,蔚为壮观。古人的勤劳和智慧令人衷心钦佩,关于当时开凿石门的施工技术,至今我等仍是一头雾水。千余年来,大批官吏、文士的文化情怀和对石门的仰慕,也远超出我的想象。

公元66年,汉中官府在石门洞南山崖上镌记了此事,即摩崖《大开通》,称石门“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去京师去就安稳。” 文字简朴,书法奇劲。人们穿越天险行走安稳了,却在历史上生发了千年波澜。此摩崖发端以来,人们的吟咏感叹络绎不绝,刻于沿途山崖不胜枚举。这些摩崖石刻,既是汉中历史和秦蜀古道的珍贵实物,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难得之瑰宝。

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限于当时条件选出了13块摩崖石刻移存于汉中博物馆,即由汉至宋的“石门十三品”。虽出自山野峭壁,但却誉满中外。一代代近水楼台的汉中书者,自然不遑多让,经年累月,苦心孤脂,青丝白发,穷尽心力,庚续发扬着石门书风。马俊惠先生自幼就酷爱书法、广临碑帖,然而,其书法40年浸润最深的就是隶书极品“石门颂”,受其影响和引领,构成了他自家书法作品的骨架和灵魂。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同属石门信徒的我看到俊惠书法的精进,早想写篇小文,但因他担任汉台区文联主席职务而搁笔。而今他已退二线,我也没有恭维领导之顾虑了。我对俊惠先生书法艺术的主要印象:

一、习隶不泥古,庚续又发扬。

术业有专攻,世上少通才。我看,隶书是俊惠的主要书体,也是他的书法之基,其骨血根脉就是“石门颂”。“石门颂”是“十三品”中的大名头摩崖,刻于公元148年,煌煌626字,依山就势,宏阔壮观,堪称“汉隶极作”。1800多年前,汉中郡守王升(四川籍),缅怀同乡杨孟文请得皇帝恩准修复褒斜道之善举写下颂文,由来自西城(今安康汉阴县)的书佐王戒书丹并镌刻于石门洞内西壁,王戒虽不及同期蔡邕等名号响亮,但也确是一位书法高手。“石门颂”创作于汉隶成熟之时,恣肆奔放,劲拔天真,隶中之草,堪称瑰宝,我的极简评语是:飘逸,我认为俊惠隶书艺术的主要特点也正是此二字。

真是功夫在字外。我印象深刻并且为之感佩的,还有俊惠对“石门颂”的认识、解读和领悟。这一点,在许多临习“石门颂”的书者中格外突出。俊惠写石门笔势笔意不仅是“黑马”,还是“良马”。但是,他始终认为“石门颂”是一座丰碑,自己习练一生也不可及。

他与石门颂,一是结缘早。他上小学时就由老师带上褒谷口看过摩崖石门颂,一眼结缘,一结半生;

二是临摹勤。他心慕手追,一临就是40年。书法本身是个熟练工作,写某一体书,不经多年习帖是无法表现其点划线条特点的,更无法做到烂熟于心、驾轻就熟;

三是理解深。俊惠多次与我谈及石门颂,他的表述可集中归纳:石门颂的草,主要指其豪放不羁,用笔中锋但圆劲放纵,字字独立而飘逸多姿,结体郑重又洒脱自然,隶意十足却生机勃勃。他在《吆马石门行》专文中写:“纵观《石门颂》全篇书法前松后紧,逐步成茂密之势,字随石势,大小错落,纵横开阖,奇趣横生。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既冲突不断,又和谐统一。”如此理解,实属难得;

四是思考多。他说《石门颂》无法超越,因为大气磅礴、体量巨大、巍然雄浑、凝重厚实、奔放恣意,云云。他对《石门颂》的横、竖、标、划、勾、撇、转折、点姿等,都做了详细的思考和归纳,可谓难能可贵! 我想,习写《石门颂》的书者,如果看看俊惠《吆马石门行》文章(入选了汉中市文联汉风古韵系列丛书《汉中石门》),一定多少会有同感。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俊惠对《石门颂》的理解领悟至此,其意义已经远超“写得像”、“写得好”等境界了。他的众多书作,包括草书,或多或少都有《石门颂》的意趣和笔势,而难以自拔了。这也难怪,行、草、楷本身就是由隶书嬗变而来,悟空本事再大也还是孙猴子。

俊惠书法尤是隶书,瘦劲而古朴,端庄却飘逸,受到许多人的好评。我的写字桌后墙上挂的李时珍“呈父诗”,就是多年前请他书写的。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二、草书讲规矩,流畅而有度。

书艺无边,人生有涯,百事纠繁,才力有限,宋元以来,何曾再见赵子昂!依我拙眼所见,俊惠书艺所成第一是隶书,第二则是草书。我年少时,曾遵父辈嘱,学习书法史及一些名家碑帖、专论等,但囿于懒笨,蹉跎岁月而进取甚微,尤是对草书知之甚少,阅之论之,难免失之偏颇。就艺术性而言,草书当属书法的高端形式,也是一种超越了书法实用性的纯艺术书体。

正如启功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说:“草书是解散楷体(隶体)并变通其用笔而重新组合起来的字体,再加上点画勾连环绕,把许多字变得面目全非,让一般人很难认识它,所以草书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价值并不很大;……它的艺术价值却很高……书家得以熔篆、隶、真、行于一炉,结合这些字体的表现手法来增加写草书的技巧,在广阔的领域里纵横驰骋,极尽变化之能事,使自己的情彩和风格得以充分表现。”许多草书佳品都是性情之作,俊惠恰是性情中人,习练和喜好草书,还是适合之选。羲之佳作《兰亭序》乃乘着酒性而作,还是行书,足见书者精神状态对书作的影响。更具不确定性的草书创作,书写人状态对作品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历史上张旭、怀素、贺知章、陆游等写草书酒酣忘我之记述甚多,有“疯癫”之称的杨凝式说:“草圣本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即是形容草书之作者多为酒徒,乘着酒劲纵横挥洒,印证作草书时要物我两忘,心手相应,神融笔端,任情恣性,方可写出佳品。那么,若是不喝酒,就不能写草书呢?不然!许多草书大家滴酒不沾。以上几位名家均是喜酒之人且书艺已达化境,其造诣、勤奋还有悟性、天分,都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书法之草,绝不是潦草乱画的草,刘熙载说:“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唯胆大,而在心小”。草书虽是龙飞凤舞,云霞聚散,却是极讲规矩、源流的。

俊惠写草书,一是出之有据。他20多年来认真习临怀素、过庭、王铎等,其作品大都是规矩讲究之作。

二是线条熟稳。我多次看他在工作室宁静习帖。无论何体书法,尤其草书,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熟练掌握结体、特点和笔法,不具备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和纯熟的笔墨技巧,要想篇篇莲花、笔笔生辉,绝无任何可能。若一意孤行,写一百年都难有成就。

三是心领神会。草书要写好,不仅要苦临法帖、掌握技能,还要有较好的悟性和与书写作品相应的情绪气韵。

1800年前,甘肃礼县走出的大文人赵壹在其名著“非草书”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兴手,可为强哉?”俊惠本身学养较好,且坚持书写前必须先读懂作品,其意思、精神、特点和作者情绪等都要认真体味,入脑入心,方才下笔,真是难得的良好习惯。四是以隶入草。他的石门隶意已如影随形,写书法时想不反映都是难事。恰好,草中有行,行中见隶,既显情趣和本色,又增加了作品的辨识度。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细看俊惠的草书作品,张旭之狂放,怀素之恣肆,苏黄之豪雄,似乎欠缺一点,但二王之秀逸、过庭之俊美还是比较明显的。委婉之中尚有古朴,瘦劲之中但见激越;风雨雷电少,水流花开多;个性张扬少,学人意气多。

三、自撰又自书,楹联堪称赞。

这十来年,看到多处挂有俊惠先生撰书的楹联,也听到不少人夸赞俊惠写的楹联(对联)。楹联多指在庙堂、名胜、宫观等处所挂的对联,其含义、书写和载体材质都比一般的对联要讲究一些。联语和书法,均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联语属于时间艺术(语言),书法则属于空间艺术(笔墨书写出来),写刻和匾联材质、位置大小、颜色若均好,无论书法是端庄肃穆,或凤舞龙飞,或古拙朴实,或秀丽劲健,或宁静飘逸,或豪放雄浑,联语内容随着书法具象之美化为诗情画意,就能给人们以欢愉心情、消除块垒的舒适感。

俊惠先生的楹联有何特点?依我所见,朴实而秀丽,飘逸而劲健,并且受《石门颂》的影响,书法结体偏于方扁,一字之中,且有长河短溪、错落有致,故显生动多姿、平淡凝简。行笔之中,隶书的稳健体态和行草书的流畅潇洒自然融合,我时常于观赏之中,彷佛感到世上的纷繁变为简约、生活的困扰化为清风。俊惠年少时即显露美术天分,初中就以字写得好,会写美术大字,还能绘画装饰而小有名气。书画同源,他的美术基础,对其书法和近年的现代刻字,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写字是让别人看的,两者结合得好,自然就是好作品。近年来,书界绝大多数书者白纸黑字,临帖写碑,坚持在笔墨上下工夫,走传统书法之路,俊惠先生就是这样的书法之路上的艰难跋涉者。现实中有的书法作品缺乏辨识度,大多数民众认不得。我不认同艺术性至上的说法,特别是匾牌、楹联、条幅、碑刻等还是要写得让大众认识才好,数千年来的书法大家都还是注重于此的。当然,在艺朮领域进行专业性的研讨,则是另一回事了。有的作品过于改变笔划字形,结体过于差次,当不应在推广之列。俊惠习书40年不变初衷,长期习研碑帖,他的楹联作品石门为基,博采众长,结体美观,养眼易识,受到大众好评则是应有之义。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他的楹联作品中,有相当一些是他自撰的。2020年在王蓬老师带领下我们一起到镇巴县兴隆镇,兴隆是著名茶乡、“楮河明珠”。次日清晨,俊惠竟微信给我一次发五副对联,使我刮目相看。那天上午,他和汉中书法名家王维宾、王景元给干部群众书写条幅、对联等,直到中午12点半方才歇手,三位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普遍好评。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四、汉王出才子,好学又勤奋。

俊惠出自汉台区汉王镇农家,在生活艰辛之时度过了青葱岁月。方志载,汉王因原有汉王庙而得地名,虽然地处市郊,名也响亮,但以粮为纲时代,却因是苕区吃大米难,这里的人们而底气不足。后随着水利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汉王沧桑巨变,公路平坦,水渠纵横,丘陵起伏,各式楼房,烟村平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生长于斯的俊惠先生多年来一直关心家乡,积极主动地促进汉王镇文化事业,我还随他参加过一些活动,也看到了他和当地群众的良好人缘。

我认为俊惠先生:一是人生的奋斗者。当年高中毕业,恰逢汉王乡公开招聘一名文化专干,通过写文章、写大字,画画等比拼后,他在35名应考者中以第一名顺利招录,后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汉王乡文化站站长。1989年选调至武乡区当文化专干,负责指导七个乡文化工作,他一边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还一边自学考取了本科毕业证。

二是工作的成就者。他先后担任了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文联主席,他在文联负责期间,我曾多有接触。他是一位有激情有能力也很有责任心的干部,他坚持“抓协会促建设,抓业务促成果,抓队伍促人才,抓联系促交流,抓奖励促作品”,文联工作成效显著。那些年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一年一小奖,三年一大奖,特别每三年一次性奖若干项目奖金共达数十万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开表彰会时区上几大班子领导出席,满场气氛热烈,群情振奋,亲身当过观众的我对这样的文化盛事记忆犹新。

三是艺术的攀登者。俊惠是艺术上的多面手,他的写文章、办专栏和朗诵唱歌都是拿手好戏,近年现代刻字技艺还突飞猛进。1989年他在武乡工作时,经常下班后骑自行车进市区,向著名书法家徐毓泉、徐永锡等学习请教,又拜了陕西名家李成海为师。他楷书主临柳公权,隶书主临《石门颂》,行书主临二王,草书则广博众长,对孙过庭、二王、王铎、于右任等典范均认真临习,书法之路渐行渐宽,作品愈显老道厚重。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他从事书法艺术有四个特点:一是坚持临帖。我时常去他工作室,多半遇上他在临帖;

二是博览群书。他不光自己爱学习,还告诫徒弟们要多看文史、书法理论方面的书。他的话是对的,不学习、看书少,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方通神”,晚清学者、外交官、书法家,也是《石门十三品》的大推介者杨守敬说:“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学富,胸罗万象,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

三是专心探索。他习书40年,隶书、草书也有自家面目了,但其琢磨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古人云:真书难于张扬,草书难于严谨。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书法也当然如此。继承必须临帖,作品应有创新。临帖是根本,创新是活力;

四是交流借鉴。他经常参加市内外的书法活动,主动向别人请教探讨。作为文化艺术,因交流而多彩,因借鉴而丰富。

马出石门清风来——浅谈马俊惠先生书法艺术

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展览并获奖,也被国内外一些机构收藏,其中一件还被梵蒂冈大教堂作为艺术品收藏。他说:“自己还是一匹‘驽马’,要说习临《石门颂》等,仍感羞愧难当。” “但我不愿卧居枥下,胸中也荡涤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仍然想在‘黑白世界’里冲刺一番!” 我相信,谦虚好学且胸有激情的俊惠先生一定会马不停蹄、勇往直前,再接再厉、步步登高!

作者简介:李振峰,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汉台区作家协会顾问。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6-12 13:39
下一篇 2023-06-15 20: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