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兴产业 联农带农促增收
—— 我市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密码
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亲切关怀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坚持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壮大到户产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积极实施以工代赈,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一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到户产业富农
庭院虽小,只要善加利用发展经济,仍能开出致富之花。据了解,我市针对农户发展产业规模小、品质低、利润薄的特点,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配套落实产业奖补、小额信贷等扶持政策,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助力特色产业扩规模、提质效。全市到户产业覆盖群众76万余户、户均增收8900余元。
“原先家里养了10头能繁母猪、30头商品猪,今年被评选为庭院经济示范户后,我又买了12头能繁母猪,圈舍里现在多了60头小猪仔。”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村民刘玉琴自豪地说。像刘玉琴这样的示范户,全村还有4户。由5户示范户带动全村88户发展的措施,得益于流溪沟村用8年时间探索发展起来的“庭院经济”。
流溪沟村“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以来,该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并执行“2528+X”产业项目模式做强“庭院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刘玉琴的一本台账上,清楚地记录了所要带动的23户产业发展情况,而自己家中除了养猪,还在房前屋后种植中药材“淫羊藿”,同时还养殖农家土鸡。单算猪崽出售,今年以来进账就达2万余元。
龙头企业强农
最近,洋县龙亭镇的“鹮乡稻蛙”乡村振兴产业基地里热闹非凡。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观赏风景。
洋县“鹮乡稻蛙”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是近几年我市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典型。该项目由陕西中起文化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践行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互利共生的理念,实现稳粮和增收双赢。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占地200余亩的稻(荷)蛙共生示范基地和15亩垂钓区,年产值3500万元,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我家给基地流转了1亩地,年流转费10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还能挣100元。这真是个让大家增收的好产业。”龙亭村村民周小娥说。去年共有100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增收20余万元,40户农户就近在基地务工。
“鹮乡稻蛙”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脱贫户)”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就近务工、订单收购等方式,把小农户嵌入大市场,先后带动34.46万户农户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经营主体联农
“今年,夏菇品相好、肉质厚、口感好,非常符合沿海高端市场的需求,每天都有客商催我发货,真是供不应求。”留坝县武关驿镇鑫科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李小斌和工人们正在给菌棒注水,为第二茬夏菇的生长做准备。
2021年,李小斌在县农业局支持下,成立了鑫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过2年发展,该公司通过采用食用菌恒温栽培技术,实现一年两季高效生产,优质食用菌出菇率从50%提高到80%以上,年收入达4500万元。
产业发展了,农民成为受益的主体,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鑫科食用菌产业园为附近村民提供长期用工岗位60余个,季节性用工一天最高可达50余人次,2022年共发放人工工资260万元。
为全方位联农,我市采取“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干部+能人大户+农户”模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一批、农村干部领办一批、能人大户建立一批,努力推动富农增收。目前,全市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3万余个,带动64.6万农户持续增收。
集体经济带农
村里环境从脏、乱、差蜕变为洁、齐、美;村集体从欠债到收入7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近年来,城固县桔园镇陈家湾村坚持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统揽,创新经营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探索推行群众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长、经营主体增收“三增”模式,晋升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全市的标杆和典范。
汉台区汉王镇红星村从2017年开始推行“三变”改革,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先后引进花卉、食用菌等产业项目,建立核桃、杜仲等苗木培育基地,实现了“村有一业、户有一工、人有一股”的目标。如今,该村不仅摘了贫困帽,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过万元。
红星村、陈家湾村只是我市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蝶变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农户”模式,通过联村共建、村企合作、集体领办、资产租赁、集约开发等途径,实现“集体+农户”共赢共富,涌现出一大批典型示范村。2022年,全市2091个村(社区)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1.56亿元,惠及成员71.29万人、人均增收200元。
以工代赈扶农
城固县董家营镇的特困供养机构失能老人养护院作为该县以工代赈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多亏这个以工代赈项目,我才能在家门口有份好收入。”放下手中的活,钢筋工杨志刚激动地说,现在他每月能挣到9000多元,离家也比较近,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到,全家都支持自己跟着项目干。
在养护院项目中,像杨志刚这样的就地务工群众有50余人。“塔吊工、瓦工、钢筋工各类工种都招,日薪大都在300至400元。”工程项目生产经理罗人耿说,以工代赈采取的原则就是招揽项目附近群众务工,同时通过就业技能和安全技能培训让他们可以快速上岗,保证工程按时按量完成。
“项目建成后,可以提供工作岗位75个。”城固县重点办副主任徐壮说,该项目在完善城固养老配套设施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工代赈的宗旨。
像董家营镇一样,针对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难的问题,我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坚持能用工人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明确劳务报酬发放金额不低于财政投入资金的15%,最大程度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2022年,全市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378个,带动农村群众务工3.67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3.7亿元、占中省财政投入资金的16.23%,以工代赈工作受到国家表彰。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