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背后→

产业花开富万家——我市产业帮扶工作巡礼

2022年,汉中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

位居全省第2

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3%

脱贫攻坚及巩固衔接成效考核荣获省考“五连优”

成效的取得正是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动员组织全市农民群众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联农带农增收共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最佳注解。

做大主导产业 点燃发展引擎

茶叶作为全市的主导产业、单品冠军,在核心产区西乡县,近年来致力于延伸茶产业链,提升茶产业附加值,以“链”兴茶。

“吸引更多人就业是近年来我县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西乡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兵说:“近年来,我们把茶叶打造成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以东裕茶业公司为例,作为‘链主’企业,该公司从茶叶种植、基本茶类精制加工,向茶多酚提取、茶食品开发、茶园观光旅游领域推进,构建了从生态种植、清洁加工、成分提取、茶食研发、市场营销、茶旅融合的全方位发展。”

图片

▲ 资料图

据了解,西乡县大力引进茶叶深加工工艺,将茶叶做成超微细粉,用于烘焙食品、保健、美容等领域,实现从“喝茶”到“吃茶、用茶”的转变,大幅提升了茶叶附加值。同时,通过挖掘茶园自然生态优势,发展产、学、研、游为主题的旅游业,带动了全县27万茶农增收致富。

图片

▲ 资料图

西乡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正是我市放大“特”的优势,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3个单项冠军产业的一个缩影。

图片

▲ 资料图

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116万亩、总产量5.57万吨、综合产值370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一;中药材129.66万亩,元胡、附子、猪苓、天麻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食用菌产量达8.46万吨。我市还挖掘“土”的资源,依托山水优势,加快构建全市“3+4+N”产业体系,农业产业量质齐增,带动逾22万户脱贫户稳定增收;用好乡土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孕育更多“金疙瘩”,旅游增值和农民增收的“多赢”效益正在扩大释放。留坝县农旅融合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从风景如画的武关驿镇河口村出发,途经秦岭最美小镇火烧店,再到留侯镇营盘运动休闲小镇,最后回到古朴静谧的留坝县城老街,特色民宿遍布其间。

图片

▲ 资料图

“我们的民宿集群运行三年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7个,人均月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位于留坝县紫柏街道办事处小留坝村的“隐居乡里”民宿负责人梁浩峰告诉记者:“民宿需要的香菇、木耳、土鸡、腊肉、土蜂蜜、蔬菜等正好是农户自家产的。”该民宿运营以来累计购买当地群众农特产品50余万元。当地政府趁热打铁,引进多家民宿,延伸筹建香菇酱厂、猕猴桃汽水厂等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带动小留坝村20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群众自主建设民宿17家。

放眼全市,民宿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已发展特色民宿700余家,创建全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60余处,高水平打造汉家乐100个,20余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观光农业产业链,并从中受益。

做强经营主体 鼓起 “农民腰包”

5月28日,在镇巴县兴隆镇茅坪村丰兴农业公司的魔芋食品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一袋袋畅销的魔芋即食产品堆成小山,正在打包运输。

“我们生产的‘楮芋鑫’系列素食魔芋销路很好,今年销售收入预计达800万元。”据该公司董事长黄朝宝介绍,公司常年招收季节性工人100余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一年下来,只要正常上工,年收入一般都在1.5万元以上。

公司工人邹菊明说:“2019年以来,我一直在这里务工,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老人。订单多的时候,月工资最高拿到5000元。”该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入股合作”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进厂务工、技术培训、联建联营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户发展魔芋产业,每人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累计向村集体分红20万元。这样的经营模式正是我市把农户嵌在产业链条上的典型之一。

我市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百园百企千社千村”三年行动,用足用好信贷、奖补、土地等支持政策,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97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3万个,辐射带动农户抱团发展、稳定增收,与6万余户脱贫户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做强集体经济,全市所有村(社区)年度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分配1.51亿元、受益71.29万人。

图片

▲ 资料图

我市还充分发挥庭院经济作用,激活增收“新引擎”。以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村羌州绣娘社区工厂为例,建成2000平方米的羌绣社区工厂1座,通过“公司+培训学校+合作社+基地+农户+绣娘”的经营模式,以社区和周边村照顾小孩老人、无法外出或进厂务工的“留守妇女”为就业主体,开办羌绣技能培训班,培训绣娘6000余人,对边远村的绣娘免费发放原材料、居家刺绣,社区工厂定期上门回收绣品,150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灵活就业,社区200余名闲散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绣娘在社区工厂稳定就业。通过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换,全市14255户农户通过发展羌绣、藤编、竹编、棕编等庭院经济,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做好智慧农业 助农降本增效

城固县龙头镇六一村数字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是全市首家智慧化稻渔生产基地,基地核心面积3500亩。

图片

▲ 资料图

“我们把基地交给成熟的运营团队来做,加大科技投入,在田块的重要位置安装监控探头、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把实时收集到的数据传导到平台上来,同时详细记录种养全过程,形成二维码,方便追溯,保障产品质量,依托技术力量解放了生产力,拓宽了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龙头镇党委书记周茂来介绍,该基地主要采取“企业+农户”“村级合作社+农户”“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3种经营模式,创新推广稻鱼、稻鸭、稻蟹等6种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稳粮、增收、生态“三丰收”。

图片

▲ 资料图

“去年,政府投资建成的全市第一家水稻智能育秧中心,由我们公司代运营,比传统种植方式每亩节省成本300元、每亩增产100斤。”谈起农业机械化的好处,该基地负责人、汉龙农事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雷滔滔不绝:“通过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持续促进传统农业升级、节本增效,是我们的目标;智能育秧中心闲置时节,还可以培育各种果苗,达到设备利用最大化。近年来,农具收割机等也在更新迭代,机收减损率成功控制在了千分之五以内。”

目前,像这样运用智能化、机械化手段推动传统种养模式转型升级的村,全市已达到283个,农业机械拥有量达41.1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6%;发展稻渔综合种养8.42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发展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成智慧农业示范项目100余个、智能化生产线2000余条,全市数字农业综合产值超80亿元。

图片

▲ 资料图

科技赋能持续加速,还体现在粮食种植方面。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油菜丰产栽培技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高产、绿色实用新技术40余项,建立粮油作物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带,把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一线,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冬油菜制种基地,油菜品种“汉油1418”通过科技转化给四川一家种业公司后,近3年在全国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800余万亩,为做强“种子芯片”、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汉中力量。

做优品牌农业 鼓足发展后劲

2022年,汉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10.65亿元、增长17.98%,不仅跨山达海还迎来人山人海。

近日,“助企惠民·乐购汉中”明星主播直播带货活动在天汉楼广场举行,现场热闹非凡,抖音网红木森直播间人数超过十万人,数千单的汉中红茶、汉中优质菜籽油、洋县“大咸德”牌有机黑米醋等汉中农特产品实力“圈粉”,均在一分钟内售罄,网友纷纷要求加货,“汉”字号农特产品名声大噪。刚过去不久的五一期间,充满着汉风古韵的天汉长街“味见汉中”特色街区,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往打卡,成为拉动假日消费的新引擎……然而品牌带来的魅力不止于此——“味见汉中”荣获“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度市场竞争力品牌”,“汉中仙毫”在126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排第22位、品牌价值达38.71亿元、收益进入全国茶叶品牌前十位;全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稳居全省第一、镇巴县打造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准+追溯”模式入选全国区域建设类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

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一件件荣誉印证着我市创新推进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汉”字号特色品牌的努力。

图片

▲ 资料图

2020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味见汉中”,走全品类打造、全产业开发、全过程服务之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味见汉中”的金字招牌愈发璀璨,“品牌溢价”效应持续释放,截至目前,建成“味见汉中”特色街区,累计授权82家企业162款产品,销售额达16亿元。

我市还大力实施有机农业培优工程,打造有机产品加工标杆示范生产线 10 条,实现产值16.8亿元;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6大类112种20万亩,通过绿色认证企业66家、产品116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8个,“略阳天麻”“洋县黑米”等享誉全国,借力“一带一路”,每年向中亚等地区出口5000余吨茶叶,汉中农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做实“引、育、留、用” 激发人才潜能

勉县龙江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满江在元墩镇唐湾村党支部的感召下一心向党,带动周边农户168人加入合作社种植茶叶达6000余亩,年均增收1.6万元。在外创业成功的洋县籍客商徐靖受洋县政府热情相邀返乡发展,参与洋县龙亭田园综合体建设,吸收6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每人月均增收达2000元。镇巴县长岭镇花园社区返乡创业青年邱尤安,在驻村联扶单位帮扶和政策支持下,顺利筹集到启动资金,经过专家支招,发展香菇、大米、树花菜等农副特产品,通过合作社带贫益贫,让72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了村里致富带头人。

图片

▲ 资料图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在我市,通过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业带动就业的例子有很多。我市制定出台《汉中市干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百千”活动方案》《汉中市关于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文件19项,大力招引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确保人才“引进来、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形成政府引才、企业用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新机制,充分释放了人才潜能,提升了“五个农业”人才智力支撑水平,返乡人才创办经营主体2449家,带动就业1.02万人。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25年,全市有机农业规模达25万亩,品牌农业覆盖率达70%,设施农业基地达到500个,智慧农业示范点100个,观光农业效益持续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市上下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拿出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埋头苦干,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6-01 08:49
下一篇 2023-06-01 11:18

相关推荐